学习资料网 >地图 >笔记 >

荒原狼读书笔记

荒原狼读书笔记

时间:2023-12-22 作者:学习资料网

相关推荐

荒原狼读书笔记6篇。

经过一番调研和整理学习资料网推出了这篇“荒原狼读书笔记”,作品正是一部值得推荐给大家阅读的好书。 写读后感时,应该集中力量描写那些令你感触最深的情节与内容,写作品的读后感如何抓住精髓?希望我们的建议能够激发您更多的创意和想法!

荒原狼读书笔记 篇1

老师推荐我们暑假里读一本书,名叫《白狼荒原上的三天三夜》。爸爸立刻到书店给我买了一本。爸爸一把书带回家,我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贝尔·格里尔斯。这本书属于荒野求生少年生存**系列丛书,是作者写给儿子的求生秘籍。读了这本书,我感到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贝克和他的团队秘密前往北极圈的故事,但飞机不幸遭遇了一场冰暴并坠落在阿拉斯加冰原上。阿尔伯伯的腿部因飞机坠落而受伤。贝克和小伙伴缇堪尼果断决定去安娜卡特——一个距离他们最近的村庄去寻求救援队,来救治阿尔伯伯。

我感到他们做的很对。他们很勇敢,而且做事果断。由贝克我想到了自己。

前几天,妈妈带我去商场买衣服时,我为买一件绿色的裙子还是黄色的裙子而犹豫不决。当我看到贝克的果断行动时,我感到羞愧。今后我会向贝克学习,在处理问题时要果断。

贝克和缇堪尼渐渐学会了怎样合作。他们用挖雪洞的方法避风避雪,用自制的绳子爬过冰桥,用驯鹿苔藓充饥,用昆虫作诱饵,用瓶子做鱼钩,知道如何合作,遇到困难时互相鼓励。由此我想到了自己。

前天,我和我的好朋友为了一块饼干吵了一架。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我以后要像贝克那样,对朋友要宽容,要和朋友团结友爱。

这本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永远不要失去希望,这是生存技能的基石。另外,野外生存的第一条法则就是永远微笑,只要你活着就有希望。

”这本书的主人公贝克就是这样做的。面包师在面对困难时总是微笑着,相信只要他活着,就会有希望,只要他努力工作,一切皆有可能。因此,在困难面前,他总能动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记得有一次,我在做数学作业时,被一道题难住了,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正打算放弃,爸爸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当一种方法不起作用时,另一种方法,相信你自己,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我静下心来,一遍又又一遍地仔细读题,不断在稿纸上画图、写算式……过了好长时间,我终于攻克了那道难题。以后再遇到困难时,我要向贝克学习,永不言弃。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精彩,实在让我痴迷。读完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野外生存的技巧,比如意外受伤时如何处理伤口:首先对伤口进行消毒,防止感染,然后用干净的绷带止血。

还有,在野外生存,最不可缺少的是食物和水。在雪地里,雪不能直接吃。先把雪放进瓶子里,等雪融化了再喝。在雪山上积雪变黑并下沉的地方是非常危险的。可能是一条很深的裂缝。

今后我要多了解一些野外生存的知识,这样才能在需要时派上用场。

读着这本书,我仿佛跟随着贝克在历险,每一次惊险的逃离,都好像身临其境一般。我非常喜爱这本书!听了我的介绍,你也喜欢这本书吗?如果喜欢的话,就赶快读一读吧!

荒原狼读书笔记 篇2

当我合上《荒原狼》这本书之后,脑袋空空如也。之后,我疯狂地,接近歇斯底里般地下载了大量莫扎特的交响曲、钢琴曲,虽然在于接近艺术的这条道路上,我连个新手都算不了,但是看完书之后的第一个冲动竟然是大量欣赏这些原来“自认为”(当然也是被形形色色的人所传输的)枯燥无趣的音乐。

当然我知道作为一篇读后感来说,选择这篇名著是个很不明智的选择。这本书读的很慢,薄薄的一本书,接近花掉我两个星期,很多时候,有些很晦涩的语段,会反复地再看一遍,有时候也会遇到看不进去的时候,索性扔掉,当再次拿起的时候,又会反复之前的一些篇幅来读。后来,上课当老师说到《荒原狼》的时候,简直是当头一棒:连老师读了十几遍也没有搞定里面所要揭示的内容。于是,我知道对于这篇名著,绝对还有反反复复理解的必要。

其实,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书的名字我就想了很久:《荒原狼》?为什么会选择一个荒原里的狼来写?当荒原和狼相结合,又是多么的孤寂、悲廖。而后,又开始看了翻译者对本文的序,说这本书是一个中年艺术家的.精神危机,何来危机之谈,难道是黑塞本人的自传性质的小说?到了出版者序中,作者以哈里·哈勒尔房租侄子的身份,带给了我们一个哈里的初形象和在外界给别人的印象。在“我”眼中,“哈勒尔心灵上的疾病并不是个别人的怪病,而是时代本身的弊病,是哈勒尔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染上这种毛病的原非只是那些软弱的、微不足道的人而是那些坚强的、最聪明最有天赋的人,他们反而首当其冲。”这难免不让人,把哈勒尔的怪病放到整个历史的发展中,当“处于两种时代交替时期的时候,这些人失去了安全感,不再感到清白无辜,他们的命运就是怀疑是人生,把人生是否还有意义这个问题作为个人的痛苦和劫数加以体验”,不难发现这种狂人在每个时段都会有,只是有些狂人被人们称赞,而其他一些就淹没在历史的浪河之中,永远和外界有隔阂而不为人知。

当然,在出版者序中,我们还有很多内容篇幅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荒原狼的存在。“教育的基础就是‘摧毁学生的意识’…但是这位学生坚韧倔强,骄傲而有才气,他们没有能够摧毁他的个性和意识,这种教育只教会他一件事:憎恨自己。?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不能自爱就不能爱人,憎恨自己也必须憎恨别人,最后也会像可恶的自私一样,使人变得极度的孤独和悲观绝望。”“他从他那真实的空间,从他那荒原狼似的离群索居的角度出发确实赞赏并热爱我们这个小市民世界,他把这个世人的小天地看做某种稳定的生活,看做他无法到达的理想,看做故乡与和平,凡此种种,对他说来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翻着,来到《哈里·哈勒尔自传——为狂人而作》。这是哈里自己的内心世界,孤独而又自省,冷静而又无助。他把“特有的简朴和胆怯的生活艺术,安详地度过一天”看作是浑浑噩噩。“满足和欢乐对于我来说,是不能够忍受的,用不了很长时间我就憎恨它,厌恶它,我就变得非常绝望,我感受到不得不逃向别的地方,尽可能逃向喜悦的途径,不过必要时也要逃向痛苦的途径。”…“不一会,我心里就燃起一股要求强烈感情、要求刺激的欲望,对这种平庸刻板、四平八稳、没有生气的生活怒火满腔,心里发狂似的要去打碎什么东西”

他无时无刻地在矛盾着,也就是无时无刻的痛苦着。把日子过得平庸而无奇,但是无法忍受,就像得了什么毛病一般,无处不在挑剔着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无法安宁。

之后,他在一条潮湿的街道前行,在一面墙停了下来,因为他喜欢这面墙,这么盯着,他看到了“魔剧院…”和“专-为-狂-人-而-设”,当然第一次看到这个,我并没有多大的留意,只是觉得增添一些奇幻的色彩,但是读完整本书之后,我知道这几个字对于哈里以后的意义有多重要。后来,得到的那本《论荒原狼-为狂人而作》,这本小册子基本上可以说是在写哈里和荒原狼的关系了——一个躯体下的两个他。我很欣赏这种观点:在有些人有了出息,被人羡慕,他们得以成功更应该归于他们身上的壶性和猴性,而不是归于人性,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的确,人性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在于帮助使人达到成功的时候,显得很渺小,反而这种人性的普遍或者普善性,不能够使得一个人得到更高的成功、突破自我。然而,黑塞给我们讲述的却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完全不能够互助互济的,而是专门对立的,就是一个躯体里面的两个死敌。

在那本小册子中,荒原狼是一个真正的孤独者、矛盾者、自杀者,哈勒尔无法沟通市民世界,无法理解那些所谓的艺术,他在探索中迷失了方向,甚至发现自己与自己毫无关系;他又时刻在想着这个世界的种种罪恶,想着自己身上难以救赎的罪愆,他无法理解世界,无法原谅自己,却又不能抗拒内心的诱惑。而通向圣洁的道路只有选择“自暴自弃,随波逐流,熄灭生命的火花,回归本原。”荒原狼原本是一个艺术家,他来源于市民,他深刻的眷恋那平静、善良、秩序的市民世界,他同时又以艺术家的敏感对市民虚伪的循规蹈矩感到愤懑,他要彻底撕裂虚情假意,于是,当他就要脱离市民阶层时,却绝望的发现,当代那些所谓的艺术早已与他绝缘,于是,荒原狼彻底孤独了,甚至孤独到失去了自己(因为他根本就不愿意看到曾经狂热追求永恒的自己)。荒原狼在孤独中痛苦跋涉,他不知道是自己错了,还是时代错了,人性深处隐藏的种种邪恶趁虚而出。荒原狼与之搏斗,他向往不朽,却找不到通向不朽的道路并因此而痛苦、矛盾。

这么写着写着,我无法理解荒原狼的孤单,无法体验他的痛苦,我们一直满足于生活带给我们的安逸和满足感。于是,没有早就狂人,只是无数的庸人日复一日的消耗着原本不多的时日。黑塞仿佛立了一面镜子,把我们的五脏六腑都剖开,然后他却以狼一般的野性,冷眼看着我们。

但是,这么一个人的出现,完全不再被我理解了——赫尔米娜!这个孤傲的荒原狼啊,他竟然完全可以接受并努力地完成她所有的指令!还有刚开始赫尔米娜就认定最后她给他的指令就是杀了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人,为什么她可以指令他所有,为什么她可以为了完成她的指令去学习他认为他厌恶的舞蹈和厌恶的音乐。

关于赫尔米娜和帕博尔、玛丽亚这三个人的出现,我完全是懵了的状态,更不用说之后的老哈里、新哈里的对白,魔剧场和杀死赫尔米娜之后莫扎特的出现……这些等等了。只能引用网络上对这部分的评价了:魔剧院,则完全是黑塞凭借他个人的想象,让自感灵魂分裂而痛苦不堪的哈里走着通向内在的神秘莫测的路。哈里在帕勃罗指引下进入了“疯子才能入场”的魔剧院,分别在五个房间游历了“内心的地狱”,以一种身体力行和视觉认知获悉了自身的无意识,把握到内在灵魂的多重性。可是,尽管哈里在魔剧院里参与了灵魂的交流,他还是无法直面自我的人性和狼性。最后,帕勃罗与莫扎特化而为一,向哈里指明一条“幽默”的解脱之路。可是“幽默”对哈里来说只是一种暂时的精神麻痹,它无法让哈里内心获得永久的平和,不朽与永恒仍然只是内心的指向。

至于,还有一部分的见解是这些包括赫尔米娜的出现,都是荒原狼为了完全保持狼的特性而出现的幻觉。

最后,引用黑塞的一句话: “我面临的问题中首要的和最迫切的是一个个的人,是人性,是独一无二未被标准化了的个体。” 他甚至不无骄傲地说:“马克思和我之差异除了他涉及的纬度大大超过我之外,就在于他想改变世界,我则想改变个人,他直面群众,我直面个人。”作为我的结尾吧。

现在,我知道,未来这本书,出现在我视野还会有很多次,甚至十几次之后,我仍然无法了解那是个怎么样的荒原狼和黑塞要带给我们,指引我们的那部分思想。

荒原狼读书笔记 篇3

当年读书之时,有一友人对黑塞莫名的崇拜,勾引得我们同学都对黑塞好奇。如今终于拿起他的成名自传《荒原狼》,算是圆了一个慕名已久的心愿。

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1927)是20世纪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曾经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多次引发讨论热潮,比如20年代初面世时,在40年代二战结束时,以及60年代青年反叛运动时。至今,研究黑塞依然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国际现象,各种讨论层出不穷,从各个角度不断挖掘黑塞在小说赋予的意义。

当然也有许多人说,黑塞的小说不太容易读,也非常不好理解。认同这种观点,但我也愿意从黑塞的出生生平经历的角度来分享一点自己的感想。黑塞出生于一个笃信宗教的家庭,父亲是宗教史学家,母亲是传教士的女儿,而他本人少年时也在修道院的神学院读书,虽然后来逃出了神学院,但是家庭与宗教的影响始终如影随行,伴随一生。他终生不可摆脱地受着宗教的深刻影响与束缚,另一方面又极力挣扎逃开这种宿命的牵引,再加**时社会意识思潮的冲击与婚姻生活的危机,黑塞陷入精神危机之中。在这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中,作者借主人公的故事表达的也是这种陷入精神危机的情绪,以及努力探寻出路,自疗并以启发陷入同样危机的人们。

阅读《荒原狼》的过程非常纠结,我不敢说读懂了《荒原狼》,其实只想就精神危机聊一点浅薄的想法。在社会压力与规则的束缚下,主人公自身自称是荒原狼,是人性与狼性的混合体。这样的.人物内心冲突而痛苦,用现在的话来形容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个臆想的疯子。在社会约定俗成的秩序中间,他像在走钢丝,一不小心坠入悬崖----他痛恨却又无法摆脱,和小时候在神学院里学习并逃走情形一样。

黑塞对这种人类精神悖论的探讨,对残酷现实的分析,常让人联系到现实中那些为利益、为物欲的自私和道德的无底线,人类的未来将走向何方,人还是兽?返回内心,返回灵魂的故乡,或许《荒原狼》给出了一个鲜明而深刻的答案,这个世界并非人类唯我独尊的世界,或者还存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平行世界。再向前走一步,人类痛苦的永恒存在,主人人强烈的自我意识反思背后,当心中有头恶狼时,人性的觉醒是自我拯救的唯一药方。这部作品几十年魅力不消,时间也证明了这种探索与讨论的存在价值。

荒原狼读书笔记 篇4

感觉看不懂啊,有人能评价一下我的读后感吗?

我觉得我根本就读不懂这种书,借用下作者的比喻:我完全溶解了,在那零碎的、纷杂的语言的漩涡上漂游,让我随着节拍在混乱的、矛盾的思潮上颠簸飘荡。

虽然我看不懂,我还是很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喜欢他那平滑的、优美的、流畅到底的文字(应该有一部分翻译的功劳),所以还是很喜欢,起码读得舒服。

哈里有点像个自诩不凡却有些无力的人:梦想与现实背道而驰;思想崇高却摆脱不了所厌恶的种种事物;他认为自己的灵魂中人性和兽性在争夺、撕扯。

——高尚的哈里鄙视市民生活,现实的哈里却无法脱离;道德的哈里无法忍受放纵的贪欢,情欲的哈里却沉迷其中;幸福的哈里享受爵士乐和狐步舞,孤傲的哈里却鄙视那些麻木的、孜孜不倦的年轻人.......

而赫尔米娜的身上似乎有着哈里理想的样子:与他灵魂共鸣,却热衷于忙碌的市民生活——她没有像他那样痛苦绝望地挣扎与逃脱。也因为赫尔米娜,哈里开始追求永恒的存在。

在魔剧院,哈里经历了自己每个人格渴望经历的种种,并且遇见了永恒的莫扎特——我理解为以一种迷幻的方式与多面的自己和解(也是游历自我内心的炼狱)。应对所有的浮躁的庸俗的表面付之一笑,透过表面去触摸永恒的、高尚的精神——忍受痛苦,学会“绞刑架下的幽默”。

我觉得书体现了作者想要回归美好生活的愿望,最后,希望自己今晚能做一个关于魔剧院的梦——那种魔幻的感觉,真是很喜欢。

荒原狼读书笔记 篇5

作为一名资深读者,我一直很喜欢阅读关于人性、文化、历史以及生态的作品。最近我读完了一本名为《白狼荒原上的三天三夜》的小说,这本书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进行了重新思考。下面是我撰写的读后感。

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猎人在荒原上的冒险故事。他和他的父亲在荒原上养活自己,一天,他的父亲离家出走,留下少年独自面对荒原的恶劣环境。在面临空前的危机时,他遇到了一只白狼,白狼成为他生存的支撑和精神寄托,同时也引导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这本小说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作者通过个人的独白和白狼与人的互动,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和对自然的依赖。这本小说的叙事方式非常有趣,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其中,更容易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社会的弊端,人们长期以来通过捕猎动物或者砍伐森林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让自然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这本书呼吁我们应该更加珍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追求和自然和谐共处。

此外,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白狼在这个故事中的重要性。白狼代表着自然的力量,与少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指引。随着故事的发展,白狼鼓舞着少年不断地向前,帮助他生存下去,并在精神上给予他强大的支撑。这种与自然的互动模式让我感觉到我们与大自然的联系和互动模式是多么的深刻。

总的来说,《白狼荒原上的三天三夜》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最大的亮点是它深刻地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我们如何珍爱大自然和平衡生态环境。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保护环境,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荒原狼读书笔记 篇6

《荒原狼》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在1927年首次出版之后备受争议。黑塞在书中对性爱和毒品使用的公然描写,使他成为政治活动家和爱国主义者大力打击的对象。也有人批评说这本小说过于消极——它从一个精神病人极其不稳定的视角解读人性。黑塞本人在1960年再版序言中也说到,《荒原狼》是他被误解最深的一部小说,人们只看到了哈里生活中的痛苦和绝望,却没有看到隐藏其中的疗愈和升华。

《荒原狼》描述了一个痛苦的、分裂的理想主义者的精神世界。在荒原狼看来,他的身体里住着一个人,一个有着崇高精神追求的知识分子,而同时他的身体里也住着一匹狼,他鄙视一切虚伪做作,并且向往自由。他置身于世俗之外,孑然一身,他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天资过人,但是同时他又无法独立于他所蔑视的世俗而存在。他孤独而痛苦,他觉得死亡才是唯一的出路。

由于这本书创作时的背景,很多人解读说哈里的痛苦代表了一个时代,这本书是对当时在德国盛行的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抨击,但是书中其实很明确地表明了,这种痛苦存在于任何时代。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时常能与哈里产生共鸣:我何尝不是那个自命不凡、蔑视凡俗的人呢?我又想到,难道我眼中的那些“普通人”在读到这样的书的时候,就不会产生共鸣吗?也许这种痛苦不光是跨时代的,也是普遍性的,而这种“自命不凡”的高傲自大,更加深了这种痛苦。

也许所有的天才都是偏执狂,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偏执狂都是天才,而这些有一定天才的偏执狂,就注定承受这种痛苦。好在黑塞也给这些偏执狂们开出了药方——如果无法挣脱羁绊进入绝对境地,又无法与恶俗同流合污,那么还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幽默。

在《论荒原狼》这篇小论文中,黑塞是这么写的:“虚幻飘渺的幽默气氛中,所有荒原狼的错综复杂、杂乱无章的理想得以实现了:在幽默中不仅能同时肯定圣贤和堕落的人,把社会的两极弯曲使之靠拢,而且还能把市民也包括到被肯定者的行列。

这位狂热信仰上帝的人也许有可能对罪犯采取肯定的态度,反过来,他也可能对圣徒采取肯定的态度。然而罪犯和圣徒两者以及所有其他走极端的人都不可能对中立温和的中间道路即市民的东西加以肯定。唯有幽默才完成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用它的棱镜的光照射了人生的一切领域,把它们合为一体,而这种幽默是那些完成伟大业绩的使命受到阻碍的人的美妙发明,作文这种幽默也许是人类最典型、最天才的功绩。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似乎并非是我们的世界,尊重法律又超越于法律之上,占有财产而又似乎‘一无所有’,放弃一切又似乎并未放弃,所有这些深得人心,而且不断予以表述的人生高度智慧的要求,唯有幽默才能实现。”在我看来,这种“幽默”是置身事外的豁达,是享受人生的乐趣,是洞悉世事的智慧,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能化解荒原狼的矛盾,消解他的痛苦,从而使他达到精神上的圆融自在。

这是我继《悉达多》读的第二本黑塞的小说,我对黑塞作品中传达出的他的人生观世界观非常赞同(当然可能只是我不完善的带有偏见的解读)。黑塞毫不留情地揭露生活的虚假和无意义,也不加掩饰地将矛盾者的痛苦展现在世人面前,与此同时,他也表达出了自己对永恒信仰的追求和渴望。因此,我也可以想象很多人并不会认同黑塞,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撕破华丽的伪装。

本文来源://www.xxy333.com/x/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