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网 >地图 >作文 >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30 作者:学习资料网

相关推荐

小学文章教学设计模板。

设计意图:

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范围有限,且容易忽视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导致学生很容易感悟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学会“摄取生活素材”,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把真实的体验过程成为写作的“下锅之米”。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素材”摄取得好,写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否则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怎样让学生学会“摄取生活素材”再过渡到写作呢?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眼睛这个“摄像机”,耳朵这个“录音机”把生活中的种种体验过程一一存储在大脑这个“硬盘”里,成为自己的作文素材。我从体验作文的几种形式和作文指导的具体步骤两方面谈谈看法。

教学过程:

1.生活体验

小学语文教科书安排在三年段开始,有习作练习。于是有的常常误认为写作训练是在三年级开始。其实,写作训练可以从一年级开始。也许你会诧异,一年级才认识几个字能写作吗?当然可以的。小学生生活丰富多彩,他们可以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全部写进日记里,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他们年纪小,对生活观察不明,思考不深,体验不真,所以对他们不能高要求。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连贯地把听到的、见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就行,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例如一位学生的生活日记:“今天早上,我还在shuì梦中妈妈拍着我的pì gǔ叫dào:鹏鹏,快点儿起床,我们家的mǔ zhū生小zhū l!我一听就从床上bèng起来直bèn猪juàn。一看,那小猪全身白里tòu红,毛róng róng的真可爱!”日记才短短的几十个字,却写出了农村孩子心中的快乐。

2.观察体验wWW.Xxy333.COm

用眼睛观察事物是我们最习惯的方式,但观察一定要仔细有序。如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虎皮兰的习作,我便把自家种植的虎皮兰放在讲台上,供学生近距离地观察,接着介绍虎皮兰的最初产地,植物种类及适宜生长的环境,然后指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先总体观察虎皮兰的外形:叶子一片片地簇拥而立,叶片挺拔直立,每一片叶子都像一把利剑。继而摘下一片叶子传到每个学生的手里看看有什么特点?经过仔细观察后学生便知道虎皮兰远看是绿色的,但是每片叶缘有金黄色的镶边,叶面上还有类似于老虎身上的斑纹(有的学生说像波浪;有的说像花猫身上的斑纹。)。学生因此而悟出“虎皮兰”的名称来源于它的叶纹特征像虎皮兰。观察之后让学生以《虎皮兰》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就顺手摘来。

3.操作体验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一种很好的生活习惯。直接的好处就是培养良好的劳动意识,使你的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将来独立生活就没有问题了,间接的好处是有利于作文。如让生以《系鞋带》为题习作时(事先要求每位学生都穿有鞋带的鞋子),有学生当场就不屑一顾地做个鬼脸说:“咳!系鞋带?不是小菜一碟吗?”此时教师应提醒他们说,系鞋带是容易,但是写起来却不那么简单,边说边把一双未系鞋带的鞋(已洗净)放置讲台,现场操作一遍系鞋带的过程。关键之处一定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并要想一想每个动作该用什么动词描述较恰当。然后,让学生系自己脚上的鞋带进行反复操作,边操作边口述系的步骤(穿带―对齐―再穿带―打结)。最后把这个过程中看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一步一步记录下来即成文。

4.阅读体验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学段的阅读量,总计不少于145万字,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语言材料。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在教学成语故事《坐井观天》时,我紧紧抓住学生戴头饰表演朗读课文这一高潮,不失时机地引导:我们在学习上可不能坐井观天,只仅仅捧一本语文书啃,而要像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课后,你们可到图书馆或新华书店看一看像这样有趣的成语故事很多,你们看完后下节课再讲给大家听听,并把你的体会写下来,好吗?于是,在下节课,学生便绘声绘色地交流了《拔苗助长》、《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成语故事。老师要恰当地引导他们讨论:你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或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互相交流之后,再以《读××××有感》为题的习作便有话可说。

5.说话体验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所以要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为写打下基础。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编排有“口语交际”这项练习。教师应鼓励学生把握好这一说话的体验,让学生把心里话说出来。不管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都应当加以表扬。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说笑话》时,事先布置学生收集笑话,然后分组轮流讲,看谁说得有趣,也可说现实生活中的笑话。其中一个学生在说时,还应注意观察说和听的人的表情、动作及认真听清笑话的内容。活动后要评出每组的“笑话大王”,给予适当奖励。课后要求学生把其中记忆最深的说笑话场面及感受记录成文,这样习作起来可谓水到渠成。

6.活动体验

喜爱活动是小学生的共性,节日活动、体育活动及有趣的语文活动课会深深地吸引学生,而在活动中学习写作,更使作文化难为易。如在一次习作课时,我带了60片口香糖走进课堂并对孩子们说:“这节课啊,吴老师请同学们吃口香糖,同学们高兴吗?”“耶!耶――”学生一蹦三尺高,高兴之余反感纳闷:“老师不是规定上课不能吃东西吗?怎么还发口香糖给我们吃呢?”我明白他们心中的疑惑就说:“今天老师请你们吃口香糖可不是让你们白吃的噢!吃后要求你们以《口香糖》为题写一篇作文。”于是,我先指导他们观察口香糖外观绿色包装纸上的小字说明,并要求他们小声读出名称、生产日期和主要配料,接着用鼻子闻一闻有什么味道。(柠檬味、果香味、薄荷味?)当小家伙们垂涎欲滴时才准他们用手摸一摸(软)后再吃。边吃边交流刚进嘴时是什么味道?(很甜且有清凉感)过了十几分钟后又问他们味道变了吗?变得怎样了?(甜味越来越淡)吃完后你应该怎么做?(不能吞到肚里,应吐出来用纸包好扔到垃圾桶里。)品尝完后开始动笔写作,此时习作就犹有源头活水。

扩展阅读

天门山教学反思精选8篇


教书育人往往时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上课的效率,您了解优秀的教案都具备哪些内容呢?这篇精选文章将着重探讨“天门山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价值,如果我的解决方案对你有所帮助请把它收藏起来以备查看!

天门山教学反思(篇1)

古诗教学向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时避之不及。古诗语言凝练,情感强烈,意境优美。学习古诗,不仅可以积累汉语精华,还能陶冶情操,所以学习古诗非常重要。《望天门山》是李白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也体现了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也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我在选做这节课时,只是觉得越早挑战最高难度的领域越可以让我更好的体会语文教学的深度。这节课也吸引来了很多老师来听课,不过让老师们失望了,或者说是各位老师和领导高看了我一眼。当然,这节课不够成功的原因都是来自我个人的问题。通过华校、董校以及同组教师的评课,我认识到这节课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意图也是循着“读诗句,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的古诗教学思路进行的。读诗句、知作者这两个环节都做的不错,尤其是读诗句贯穿了整节课。

但是,在理解诗意这一难点上没能实现突破,这也是这一节课不成功的关键所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国古代学习古诗文大都是直接的背诵。而现在的学科教学讲究效率,所以立足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我本来想突破去逐字句去理解诗意的方法,而是通过读和把握关键词让学生自己说说诗句描绘的场景。这一环节由于紧张被我落下了。但是,即使有这一个环节,我也不敢保证这一环节的设计会达到目的。所以,为了更有把握,还是应该采用逐字句的方式去理解诗意,先扫除理解上的障碍,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效果可能会更好,也不容易落掉这一个关键的环节。

在悟诗情这一环节上,设计还不够充分,这里应该让孩子联系单元导读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引导。引导可以这样进行:“长江,天门山,这都是我国的大好河山。那同学们说,作者热爱这河山吗?”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当然,这种思想感情不能是唯一的,因为严格计较起来,这首诗包含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只需要引导出激发出这种热爱之情,再通过读去读出这种热爱,就是实现了这一目标。解诗意,悟诗情这两大关键没能把握好,是这首诗教学中的最大问题,这节课给很多人的感受是重点不够突出。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如:由于平时对学生的课堂训练还不够,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小、不够活跃;评价语言还不够生动,不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媒体使用上,课件还不够精致,色彩对比不够明显等等。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是一个闻过则喜的人。经过了这节课的磨砺,我一定会深刻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中的问题,虚心接受和学习领导老师们提出的指导意见,争取下次做出更好的古诗课。当然,这学期得到最多的就是董校的全面的指导。我体会到董校对语文学科标准的把握,这让我获益匪浅。在此,我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对我的关怀关注,我也会继续学习,不断进步。

天门山教学反思(篇2)

一、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色,并把它画下来。

四、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

天门山教学反思(篇3)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应遵循这些原则:(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二)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四)借助历史,还原现场的原则。(五)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六)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下面我以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望天门山》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设计和做法。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

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遵循了“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和“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热爱古诗。

四、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1、练习写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养成天天练、天天写的好习惯。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遵循了“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新课标三上:《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古诗主要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课后,收集李白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你觉得应该画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天门山教学反思(篇4)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应遵循这些原则:(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二)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四)借助历史,还原现场的原则。(五)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六)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下面我以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望天门山》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设计和做法。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

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遵循了“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和“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1、练习写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遵循了“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六、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天门山教学反思(篇5)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宝石。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陶冶情操以及继承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是我教学李白《望天门山》的精彩片段和教学反思。

教学思路:

谈话导入——课件欣赏——学习古诗——背诵古诗——古诗配图。

片段一:入情入境,欣赏古诗。

师:就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是什么呀?

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生A:天门山真雄伟啊!

生B:长江真浩瀚啊!

生C: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生D: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生E: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

片段二:点拨难点,理解古诗。

师: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

学生质疑:

生A: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

生B:“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

师: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师: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师: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生B:“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C:“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师总结: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学生反复诵读,感情升华。

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来证明。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即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天门山教学反思(篇6)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

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天门山教学反思(篇7)

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作“诗仙”。他的诗一方面豪迈狂放,另一方面又不失优雅自然之气。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或为豪放派,或为婉约派,惟有李白能兼而有之两派的精华,而且能自然地将其汇容。单凭这一点,他就可以在诗坛独领风骚。

拿《望天门山》这首诗举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个"断"字就生动地表现了天门山山势险峻的特点。人们眼前会浮现出一幅画面,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景象。这是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而"断"字就是表示一种急促有力的动作。李白选用这个字真可谓独具匠心。而第二句中的"回"字更是用的精妙绝伦。一泻千里的大江,在人们不注意时突然转头冲了回来。这种气势就如同你抓住了老虎的尾,它立刻回过头向你猛扑过来。你虽然知道情况十分危急,但是身子却已经完全僵住了,无法动弹一下。这种能让你心跳加速的描写,除了李白谁又能写得出呢?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人们可以想象两边山崖走向远方的情景。前三句气势恢弘,节奏紧促,而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一切都仿佛慢了下来,最后定格在一幅画面上:夕阳西下,将要沉入江水中,一片金色的霞光洒向湖面,就在这时有一叶轻舟从远方飘荡过来。作者由动写到静,由紧张写到舒缓,作者就在一紧一缓之间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诗仙"的称谓的确是名副其实。李白的诗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的性格中有仙人的一部分。他的洒脱、高洁使他的诗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诗是人思想的载体,人又是诗的基础。所以李白在诗歌上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有不同于凡人的性格。也许过去有很多的诗人想去模仿他的诗风,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的名气能超过他,那时因为他们无法像李白一样作生活中的仙。无论过去、现在或是将来,"诗仙"只有一个,那就是李白。

天门山教学反思(篇8)

《望天门山》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古诗主要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课后,收集李白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的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你觉得应该画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次“考试”文章范例


小编为您推荐的文章是“一次“考试”文章范例 ”。作文是展示学生掌握语言和写作技巧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在孤独中为我们带来安慰增强内心的坚定和信仰。多阅读一些好的作品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可能你会觉得这个网站不错如果你喜欢请分享给你的朋友和家人!

上课铃声还没响起,同学便陆续回到了教室。要在平时,肯定有三三两两的拖延症患者,铃声响起才会悠闲地迈进教室。毫无疑问,马上要进行一堂考试了。

“叮铃铃”钟声一响,考试就开始了。当试卷发下来后,教室里静得出奇,只能听见笔尖儿的“沙沙”声,我也全神贯注地认真答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考卷上。

约摸过了半个小时的光景,教室里渐渐有了一些轻微的骚动。这时,我偷偷地环视了一下教室,同学们真是姿态万千,形态各异:有的正襟危坐,冥思苦想;有的不慌不忙,胜券在握;还有的同学紧张得脸色如同一张白纸般苍白;也有双手合十,嘴不停为自己祈祷的,那滑稽样真像一个小丑------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有些同学的“狐狸”尾巴终于藏不住了。窃窃私语,好像在互相传递小抄,可眼尖的监考老师又怎会放过他们呢?只见老师狠狠瞪了他们一眼,他们犹如惊弓之鸟般,装模作样地挺直了腰板,眼睛却呆呆地盯着试卷。最让人“佩服”的也有,居然趴在课桌上睡大觉,口水都流出来了。

时间过得飞快,突然监考老师看了看手表,清了清嗓子,大声宣布:“还有最后五分钟时间,大家抓紧时间检查!”此话一出,同学们瞬间紧张起来,翻动考卷的声音此起彼伏,有的在做最后的一搏,把蒙的答案填进考卷的空白处;有的在补填姓名与考号------

“叮铃铃”,时间到!同学们都依依不舍把试卷交了上去。

感谢您曾经来过,您的每一次点赞和评论,都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写作]走进秋天文章500字左右(篇三)


在众多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篇令人深思的“[写作]走进秋天文章500字左右(篇三) ”,请您收藏本文方便随时查看。写作文是提升中文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写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好的作文在语文考试中是可以加分的。

秋天到了,我们温州日报小记者团一行来到了临江小花朵基地体验农村的生活。

首先,我们来到一片金灿灿的稻田边,一位老师教我们如何拿镰刀并强调割稻时只要会割、放、打三会就ok了。我左手握着稻杆的的下面,右手拿着镰刀往稻谷下面一割,就把稻子割下来了,原来这么轻松,我加快了速度,一下子就割了五捆(五把一捆),感觉还想割,可别人都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扎稻草人了,我也就跟着去了。

当我赶到时,几个稻草人已出具雏形,我赶快拾起一大把的稻草递给妈妈,她一会儿就把稻草人的两只手扎好了,随后,我和另外一个小朋友找来支架,把稻草人的身子和头做好并放到支架上,就成型了,然后我给她披上蓝色围裙,戴上白色高帽子,还加上黑色的眼睛、红色的嘴、长长的辫子,这样,一个美丽的厨房稻草人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午饭后,我们先去玩了一些拓展,然后就开始野炊,我重点说说野炊吧,我们先找一些干树枝放到事先准备好的红薯锅架下,用打火机点燃,可火一会儿就灭了,老师又帮我们点燃,接下来我们很细心,当火一变小,我们就立刻加干枝、枯叶,这样,火就不会灭了,过了二十多分钟,红薯煮熟了,我们吃着自己煮的红薯,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

吃完红薯我们就去自己挖红薯和参观民俗馆,我不但挖了许多红薯,而且还认识了农民们使用的许多生产和生活用具。

这次的活动意义非凡,令我终生难忘。

[写作]原来如此优秀文章其五


要如何写好一篇高质量的作文呢?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写作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找到真正的答案。优秀的作文能触碰到人最真实的情感,打开这篇“[写作]原来如此优秀文章其五 ”的文章和编辑一起探索吧,请你耐心品读本文希望你会喜欢!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那天,在我们绍兴是送灶神的日子。早就听外婆说,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灶神爷,掌管一家人的平安幸福。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也就要上天到玉皇大帝那里汇报每户人家的情况,并为这户人家到玉皇大帝那里祈求好运。大年三十那一天再被人们接回来。

那天,外婆起床特别的早,把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摆上三盅酒、三碗饭、六盘菜,点上一炷香和一对蜡烛。说来也怪,原本我最熟悉不过的厨房,天天要在这玩水、偷吃的地方,被外婆这样一弄,还真的有点神兮兮的。

更奇怪的是,外婆这一次送灶神,进进出出,搬东搬西,就是不说一句话。平时,外婆也经常点香点蜡烛拜佛,都会口中念念有词,忙不过来,还会叫我帮忙。有时候,我也会主动抢外婆的活干。但这一次,外婆始终不让我插手。我喊外婆,她不应。我帮忙,她不让。真是气死我了。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外婆开始收拾厨房。我估计这灶神是上天了。后来我和外婆一起上街买菜。我就问外婆:“你刚才怎么不让我说呀?”外婆笑了笑说:“送灶神的时候,是不能随便讲话的。”

“为什么呀?”

外婆抹着我的头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古时候,有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儿子读书特别厉害,号称神童。有一年送灶神上天时,母亲对儿子说:“自从你父亲死了以后,我们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好在有左邻右舍的帮忙。那些帮助过我们的好人家,你可要一笔一笔的记下来,将来长大了要一笔一笔报答他们。”没想到那天灶神爷耳朵一时发聋,将后面的“一笔一笔”听成了“一刀一刀”,以为这个娘很凶残,要让儿子一刀一刀杀死别人。就向玉帝做了不实的汇报。结果,第二年,这个神童参加状元考试时,名落孙山。从那以后,人们送灶神的时候,就很少说话了。

哦!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真是祸从口出呀!

[写作]拔萝卜文章400字其三


作文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写作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好文章传递的信息。什么样的作文令人印象深刻?今天我们向大家强烈推荐的是“[写作]拔萝卜文章400字其三”,如果你觉得这个信息很重要请分享给更多的人!

放寒假时,我到奶奶家去玩。我奶奶家住在建始的一个小山村里。

一天,我正在做作业,看见奶奶手里提着一个筐子,筐子里装满了萝卜,然后从家门口慢慢的走进来,我问奶奶:“您是不是拔萝卜去了?”奶奶说:“是的。”我说:“明天我也要去拔萝卜。”

第二天,我兴致勃勃地同奶奶去山上拔萝卜。“这山可真难爬呀。”我说。山上全是稀泥巴,经过艰难的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放眼望去,地里全是大片大片的萝卜。“萝卜怎么这么多呀?那我们得拔到啥时候啊?”我惊讶地问奶奶。“不用全部拔完。”奶奶说。于是,我就开始拔萝卜了,我准备拔一个最大的萝卜,拔了半天,却怎么也拔不出来。我揪着萝卜叶子,叶子忽然断了,我重重地摔了一跤,屁股都摔肿了,我身上的衣服也沾满了泥土,脏兮兮的。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拔了十几个萝卜,可奶奶已经拔了一大筐。

我问奶奶:“您怎么拔得这么多呀?”奶奶笑着说:“如果你拔不动的话,就先摇几下萝卜,使泥土变松,这样就容易拔了。”我照着奶奶说的方法去做,果然拔了一大堆萝卜。

已经快到中午吃饭的时间了,我和奶奶抬着萝卜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奶奶说我像一只“花猫子”。中午我吃着自己拔的萝卜,非常高兴。

因为这是我自己劳动的成果。

本文来源://www.xxy333.com/x/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