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网 >地图 >教案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20 作者:学习资料网

相关推荐

[课件]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优秀的教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哪些角度去准备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编辑为您提供了一份深入浅出的“[课件]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学习资料,本文仅作参考之用希望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梯形的面积

一、解析教材内涵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前两节一样,教材先通过小轿车车窗玻璃是梯形的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仍然要运用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方法,但是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教材显示了三种方法。

(1)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还可以:从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

策略与方法: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安排教学顺序,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3)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复习导入

1、单元知识梳理,揭示转化思想

师:同学们,我们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那谁来说说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导入主题

师:我们都是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个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三、利用转化,实践探究1、初步的想法,互受启发

师:同学们来看,这是一个梯形。现在呀,就请大家想一想,怎样利用转化的方法知道梯形的面积怎样来计算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知。

师:大家这样一说,我们的思路就打开了。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同学们没有说到。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学习提纲深入地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2、借助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填写学习单,小组进行交流。

3、交流反馈(学生拿学具到实物展台汇报,教师拿事先预设的大教具评价,记录)

预设:代表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

s=(a+b)×h÷2

代表2: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高等于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

=ah÷2+bh÷2

代表3:我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而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梯形的上底),三角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ah+(b-a)h÷2

代表4:把梯形上下对折,沿着折痕剪开成两部分,并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所以:

(a+b) ×(h÷2)

4、总结规律

师: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用字母式表示了出来。大家来看:教师将以上的公式整理成统一的公式。

5、找联系,字母归一

师:看来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可以总结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是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6、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四、课堂练习,知识巩固学生练习本打8个格子,训练小组长批改。

1、口答:列式计算。(梯形图形3道)

2、解决问题(梯形大坝)

3、车玻璃贴膜。(4个条件)快速列式?今后要选择需要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4、篱笆问题(书中课后练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在本子上列出算式,自批。

靠墙边围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米,求这个花坛的面积?

课件出示:闪3条边,闪上下边。为什么是3条边?

五、课堂反馈,作业预留

1、基本练习数学书90页第1题

2、解决问题:90页第2题、124页

3、变式练习:97页第1题。

4、阅读作业:①、还有哪些方法?②、阅读数学书。

小编推荐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通用


接下来是编辑带来的关于“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的范文,请将这篇文章收藏起来与您的朋友们分享它。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仔细研读教材有助于教案的编写。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读:有感情地朗读。

(2)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3)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4)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5)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例

(1)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2)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3)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③各自熟悉台词。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⑤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虽然但是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福建省厦门市金尚小学蒋丽萍)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2.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一(1~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周瑜为什么高兴?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篇2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一起读课题。

2、昨天,我们初读课文了,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出示投影1:

课文先写了________接着写了_________重点写了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

浏览课文回忆。看来初读课文读得不错,我还想考考你们

3、初读课文以后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们说得挺好的,不过课文只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说的内容。哪个词?找找--(板书:神机妙算)

4、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的思考作业吗?

二、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才能深入。默读课文,用心想,这篇课文哪个问题最有研究价值?

1、大多数同学认为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那提出了问题到哪里找答案啊?

2、投影--下面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读书体会,读懂的地方用!作标记,不懂的地方用?作标记。

3、汇报交流你们的读书收获吧

(1)围绕神机妙算先说说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

(2)围绕"神机妙算"谈谈读书的收获吧!

(3)大雾漫天--这是场什么样的雾?这么大的雾怎么读出来呀?

诸葛亮早就算定三天之后必有这场大雾漫天,你说神不神?妙不妙?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出示投影2: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看到诸葛亮如此神机妙算,周瑜是自叹不如啊!

(4)再和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更能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书思考。

诸葛亮几次说话,会是( )说?能想象出来吗?真好,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找三人分角色读。

去掉提示语,2人组练读,小组展示。

早有安排,早有谋划,所以才胸有成竹地立下军令状。这就是超人的智慧,惊人的才干,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篇4

一、课题名称:草船借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正确读写本科生字词

② 了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③ 朗读课文,自读自悟,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情境教学法、阅读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时代背景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聊故事,创氛围

师: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古典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是指的那四本书吗? 举手回答

生:《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师:没错,就是这四本书。其中啊,《三国演义》被称为智慧之书和谋略之书,谁来说说自己都知道这本书中的哪些故事呢?

生:

2.揭题

师:刚才大家讲了这些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3、齐读课题

师:好,现在请大家用自己最洪亮的声音把课题读一遍!

4、简介时代背景

师:话说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天下三分,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其中曹操的实力最强。于是,在打败了刘备以后,曹操继续南下攻打孙权,准备扫平江南。为了抵抗曹军,刘备和孙权决定联手,于是刘备派遣诸葛亮至孙权那里,帮忙出谋划策。故事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想知道故事的内容是什么吗?赶紧把课文读一读吧!在读的时候看到注音的字多读几遍,不会的字问一下会的同学。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句话分别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作业,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现在老师想让大家从智慧和谋略的角度来给课文中的四个人物排一下名次。(最终无论其他人怎么排,诸葛亮都会是第一,引出诸葛亮是最聪明的)

师:诸葛亮是最有智慧的,这是大家读了一遍课文以后达成的共识,非常好!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的地方很多,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再把课文仔仔细细的再读一遍,把你认为写诸葛亮的智慧,写诸葛亮的谋略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来,仔仔细细的读一读,读出精彩!明白吗?好,开始,放声读!

师:好,同学们读的非常投入,尤其是你认为写得好的地方读得更加有味道。咱们现在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你觉得精彩的地方读给大家听!(生读课文,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智慧与谋略)

师:大家读得都不错,这节课我们先分享这么多,下一节课再接着分享,请同学们做好准备。下课。

六、板书设计:略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课前准备

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篇6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悠悠中华灿烂文化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名著,感受名著的魅力吧!(课题: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的。

1.请一生介绍名著《三国演义》。2.师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 1 页 1.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

2.在文中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准备、经过和结果。

(学生自读课文)

三、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周瑜最后感慨万端,说诸葛是“神机妙算”。“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呢?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

四、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③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第 2 页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第 3 页

五、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自读第2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2.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师小结: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周瑜到底哪些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第 4 页

七、拓展延伸:

“草船借箭”中的“借”字可以换成什么字呢?为什么课文用“借”而不用其它字呢?

八、布置作业

1.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2.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的三国人物。

第 5 页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篇7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读:有感情地朗读。

(2)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3)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4)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5)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例

(1)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2)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3)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③各自熟悉台词。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⑤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虽然但是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课前准备

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篇9

一设计思想

由于《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因此,整合教学资源,对学习本课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课内外结合,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之中,广泛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图书、音像、图片、生活卡片、网络等多种资源,全方位地认识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形象。

二、教学过程

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生:揭示课文出处-------《三国演义》。

师:谈谈你对《三国演义》的了解。

生:《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已经看过三遍,我对其中的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人物都有很多的了解。

师:今天我们只对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有关资料向大家介绍。

生:我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是从统一方便面食品公司发行的三国风云录的人物卡片开始的,一开始的兴趣是喷香的方便面,(同学大笑)后来却只对卡片感兴趣了。如: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躬耕于南阳,好为《梁夫吟》,刘备三顾茅庐而得之。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留下无数万古传颂的故事。他一生鞠躬尽瘁,后来史官称:治世之良才,管(管仲)、萧(萧何)之亚匹。他的攻击力1800,防御力2200,智谋力3300,步兵A,马兵A,弓箭A,水军B,阵法:一字长龙阵、二龙出水阵、云龙三现阵、两仪四象阵、六丁六甲阵、七星连珠阵、八门金锁阵、河洛八卦阵、十面埋伏阵、混元一气阵。

生:我最佩服也是诸葛亮,我对他的了解是看了《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有两场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场是三顾茅庐,还有一场就是草船借箭,就说草船借箭吧,诸葛亮神机妙算,知道第三天午夜有大雾,真是通晓天文地理,利用江面浓雾,不费一兵一卒,不用一竹一翎,巧得十万支箭,那才真叫人佩服呢!

师:(相机调查),在读《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之前就对三国有关知识有所了解的同学请举手。

生:(全班除一人外,都举起了小手)

师:读过《三国演义》原著的同学有多少?

生:(有24人,占全班总人数的39%)

师:知道并能说出草船借箭故事的人有多少?

生:(有41人,占全班总人数的64%)

师:好,我们接着交流你所收集的资料,我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把你收集到的资料告诉你们一学习小组(四人一组)的同学,记住每人只有两分半钟,所以只你介绍跟本课有关的内容。

生:(四人一组大家争先恐后地说)

师:(参加各小组交流旁听,留意周瑜、鲁肃、曹操的资料。巡视一周后待全班交流。)

师:时间到,请同学们停下,我请位同学来说说周瑜,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先要介绍你从哪儿了解到的?

生:我家有本《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鉴赏辞典》,我从那上面了解到的,下面是我摘抄的一部分:三国史上英雄辈出,江东的周瑜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经叱诧风云、挥斥自如地指挥了赤壁之战,具有超群的军事素质;曾经竭忠尽智、卓有成效地辅助了东吴政权,具有杰出的王佐之才。他年少气盛,聪颖过人,沉机果断、富于韬略,却又心胸狭窄、忌刻好胜,雅量不足。性格弱点,制约并阻碍着他的才智的发挥,也折磨着他的身心,终于金疮迸裂,英年早逝。

师:课文中有没有说明周瑜心胸狭窄,雅量不足的表现呢?

生:读课文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师:这足以说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要假公济私,加害诸葛亮。

师:请问诸葛亮在借箭过程中要感谢两个人,你知道是谁吗?

生:鲁肃、曹操。

师:他为什么要感谢鲁肃呢?

生:我是看《三国演义》原著的。我认为他首先要感谢鲁肃,因为正是鲁肃忠厚老实,没有告诉周瑜而私自调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有三十名军士,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要是告诉了都督,都督哪能容忍他帮助诸葛亮调用呢?这样一来诸葛亮也就只能望雾兴叹了。

师:请读这一部分课文,体会鲁肃的忠厚老实。

生:(学生默读课文)

师:那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感谢曹操呢?

生:我跟曹操是老乡,我们同为安徽亳州人,去年春节回家,我特地去参观了曹操家族墓地,并对曹操有了一些了解,曹操这人,牢笼人心而又嫉妒贤才,刚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聪明而又愚蠢,坦诚而又虚诈。草船借箭的故事中,诸葛亮就是利用了曹操疑心重,知其不敢冒险进攻的心理,而不费一点气力就借箭成功的。大家说是不是该感谢曹操哇。

生:是,是,是------(大家异口同声)

师:分学习小组谈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以及对诸葛亮的认识。

生: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生:有大将风范,遇事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生:以大局为重。

师:请大家谈谈你搜集资料的经验。

生:我请爷爷给我讲故事,因为我爷爷是人文学院的历史教授。

生:我上网打开网站,输入草船借箭词条,用了0.13秒钟,搜索到相关资料5850条,共10页。

生:我去了图书馆。

生:我打开书柜找到了《三国演义》认真读了其中的第46回草船借箭。

生:

师:善于积累生活中的资料,快速查找资料,是我们生活、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我们要培养并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为生活、学习服务。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篇11

叹服。

2.讨论分段结果:

本文是写事的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四部分。具体分法为:

第一段(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以便借机杀害他。这是事情的起因。

第二段(3~5自然段)写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消息,诸葛亮要鲁肃瞒着周瑜借给他二十条快船和六百名军士。

第三段(6~9自然段)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具体经过。

第四段(第10自然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第一课时,我们主要通过读书,自学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了段。下面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1.检查读生词:

妒忌商议负责推却都督委托

既然迟延胶漆疑惑调度水寨

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漫天

饮酒取乐神机妙算

2.了解分段掌握情况。

请同学说一说分段情况。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那么诸葛亮是怎样成功的呢?这节课我们具体来学习课文。

(三)交待学习目标。

(四)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大段。

(1)指名读这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的问题。

①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他的真实的企图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因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点出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第2自然段就写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让同学们通过读书了解到周瑜妒贤忌能的狭隘胸襟。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高兴。)

②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

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谈。当时曹操率军南下,企图攻打东吴,之后再攻打刘备,以便一统天下。东吴和刘备看清了曹操的阴谋。因此才会联合起来抗击曹操。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揭穿周瑜的阴谋,怕的是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会破裂,导致被曹军各个击破的危险。

以上只是没有揭穿周瑜阴谋的一个原因,由此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不逞一时之能,为了刘备的蜀国,以大局为重,有着宽阔的胸襟。

接着教师还让同学读这一段,抓住诸葛亮的言行进行体会,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有把握完成任务,用实际行动挫败周瑜的阴谋。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周瑜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如果诸葛亮表现出犹豫的神色,周瑜还会有阴谋。主动请任,其目的是将计就计,不露声色地麻痹周瑜,使之觉得自己很高明,连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都不知道。这样一来他必然特别得意,就会放松警惕,从而使诸葛亮掌握主动权。

对于这一段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抓住两个人物的不同语言和神态,去分析两人的不同心理活动:周瑜面和心毒,在一句一个先生的虚假恭维之中包藏着杀机。事后喜形于色,自以为得计。而诸葛亮则早已对周瑜的祸心了如指掌,显得平静自若,胸有成竹。

(2)分角色朗读。

由于本段人物对话较多,人物个性特点鲜明,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语气地分角色朗读,以达到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特点的目的。

2.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第二段,并且思考:

(1)从周瑜对鲁肃说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诸葛亮请鲁肃帮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

(3)鲁肃是怎样向周瑜报告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这一大段安排三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一共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周瑜吩咐军匠们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材料,并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这一层意思,同学们通过思考第一个问题就能理解到周瑜气量狭窄,妒贤忌才,完全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诸葛亮并要治他的罪。

本段的第二层意思是讲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在这一层中,教师要让学生抓住自有妙用这个词谈谈体会,从而了解到诸葛亮早有对付周瑜的方法,并且是成竹在胸了。另外,本段的第二问题的第一小问,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就能答出诸葛亮要鲁肃为他安排船只、军士、布幔、草把子。从他需要的这些与造箭完全无关的东西来看,我们也能分析出诸葛亮对粉碎周瑜的阴谋早已胸有成竹了。第二小题的第二问是诸葛亮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通过读书,孩子们也能很快从书中找到答案: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特别叮嘱鲁肃呢?联系上文对周瑜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周瑜虽然心胸狭窄,面善心毒,但作为东吴的都督,他当然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也是很聪明的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篇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生将开始接触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草船借箭》改编自《三国演义》,这个片段故事精彩,人物形象突出,学习本课,能让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两个代表性人物诸葛亮和周瑜的人物形象有初步的了解。课文语言是现代文,对于学生初步接触四大古典名著来说,难度适宜,适合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

1.会认“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读准字音,正确读写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读出人物个性。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默读法

本课篇幅比较长,因此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默读。通过默读,让学生学会快速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了解故事情节。

2.拓展阅读法

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外拓展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三国演义》以及作者罗贯中简介,还包括课文生字、词语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初读课文,了解名著《三国演义》。课内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同学们你们指导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事就是来自《三国演义》,提起这本书,你最先想到谁?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妒 忌 曹 督 委 鲁 遮 寨 擂 呐 插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提示易错:“曹、督、鲁”下边部分不要多写一横或少写一横。

三、再读课文,了解起因

1.课件出示《三国演义》相关资料。

2.理解题目,想一想,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引导学生关注“借”的前因后果。

3.指名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前因。

4.读第2-5自然段,讨论交流周瑜的真正目的、诸葛亮不拆穿的原因。

5.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课文大意,知道了借箭的起因,结果是(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默读第6-10自然段,找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说出理由。

1.知天时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鲁肃与诸葛亮的反应、心情。

“第一天,不见……请到船里。”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2.懂地利。算准借箭的距离、懂得两面受箭保持平衡、算准顺风顺水而回。

3.识人心。了解鲁肃、曹操的性格,算准时机。

4.字句斟酌,分析人物性格,分角色朗读。

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做事想要成功,都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算准了天时,地理条件也对他有利,又看准了人心,这样的神机妙算,怎么会不成功呢!

三、总结对比,扩展文本

1.速度全文,说说周瑜哪些地方比不上诸葛亮。(课件展示,学生自由发言)

2.总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精通天文地理,了解曹操的性格特点,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3.用四字词语形容故事中的人物。

4.课件展示赞美诸葛亮的诗,学生自由说说关于诸葛亮、周瑜等人的故事。出示真实历史,培养辩证思维。

5.读读阅读链接,体会白话文字的不同。

课文总结

这篇课文讲的是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胜利,使周瑜自叹不如,突出表现了诸葛亮接触的才干。

板书设计: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

经过→神机妙算:天时、地利、人心

结果→周瑜长叹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集锦7篇)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设计教案需要考虑学生的文化特点和背景差异,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栏目小编为您精心制作了这份特别的“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希望您喜欢,要了解更多信息的朋友可以来看看!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李四。

二、互动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教师提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正等。及搜狐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

(3)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

(1)过渡: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多媒体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师: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画、画正、画○)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回答问题: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陈小菲)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让学生讨论可能性。)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自由说。)

教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种记录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天气情况吗?

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3、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2

(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

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1,例1,练习一1、2、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4、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3

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课型新授

今天我们一起到小芳姥姥家的花圃去看一看,看一看在那里我们能学到那些知识。(出示课本情境图)

1、仔细看图,图中有什么?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1)一串红还剩多少棵?

(2)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先把相关信息读一读,然后同桌讨论怎样算。

(1)从一串红的棵数中去掉上午卖出的再去掉下午卖出的,

教学过程多少棵。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注意第二种方法中小括号的应用。

先把相关信息读一读,然后同桌讨论怎样算。

全班交流确定思路:

先算山菊花有多少棵,再算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4、根据以上三个问题,总结一下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口算,独立完成,注意8×9+3 100-63÷9的运算顺序。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一串红还剩多少棵?

(2)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应用。

1、蔬菜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它富含人体需要的维生素、矿物质及消化系统必须的粗纤维等,多吃蔬菜有益人体健康。这是新星小学二年级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调查表,(出示调查表)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解决)例如:

(1)喜欢吃卷心菜和西红柿的比喜欢吃黄瓜的多多少人?

(2)喜欢吃西红柿的比喜欢吃胡萝卜和芹菜的多多少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提出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检查问题的合理性和解答的正确性。

1、(出示手机销售情况统计表)这是胜利商场手机销售情况统计表。从表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教学过程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解决)例如:

三月比一月二月的销售总数少多少?

4、第一、二季度分别销售手机多少部?

(3)你能估计一下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手机销售情况吗?说出你的理由。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提出独立完成。

根据图中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根据图中数据同桌讨论怎样解决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4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以及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熟悉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体检时在测体重 。你们都测体重了吗?

2、个别汇报自己的体重。

(1)师:上周我们都称了自己的体重,你们还记得自己的体重吗?(指名说)

3、引出“统计”。

师:为了统计分便,我们可以把体重分段如下(出示没填数据的统计表)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统计?

(1)学生自由汇报统计的方法。

(2)用“站起来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共同完成统计。

师: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就用站起来数一数的方法统计吧!(举例一、两个体重,各属于哪个段)。现在,老师想请两位同学上来帮忙点人数,谁愿意?

师:我们统计得对不对,可以怎么来检验?(加起来是否等于我们年级的总人数)

(3)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出示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观察两个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这是我们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小结说明:统计的内容和项目是一样的,只是数据不一样。

师:同学们的体重和一年级时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来看一看,体重在21---25千克这一范围内,一年级时有多少人?二年级时有几人?多几人?像这样,这张统计表看一下,那张看一下,方便吗?(不方便)老师也觉得不方便,那该怎么办呢?(学生自由发言)

4、共同制成复式统计表。

师:我们可以把这两张统计表合并在一张统计表里,该怎么合并呢?

(1)师生共同讨论,课件演示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过程。

(3)揭示、板书课题(像这样的统计表,我们把它叫“复式统计表”)

(4)介绍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复式统计表是将有联系的两张或两张以上的单式统计表进行合并在一个统计表里,结构复杂了一些,有表头、横栏、纵栏、数据,表中的信息全面,便于比较,掌握整体情况。

5、分析统计表:从这张复式统计表中,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指名回答)你还发现了什么?

师:因为复式统计表比较方便,在我们生活中常常会用到它。现在我们来对大家最喜欢吃的蔬菜情况统计一下,同样用刚才的方法来统计,站起来数一数

(1)师生共同完成统计过程,填写数据。

(2)分析、回答问题(课件出示)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提出哪些建议?(生自由说)

师:希望大家都能做到不挑食不偏食,这样才能不影响大家的正常发育。

(1)师:这是课前老师统计的一年级(1)和五年级(1)班同学的视力情况,请你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独立完成。

3、出示第108页的“做一做”的情境图,根据给出的统计表分析、回答问题

师:学校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有乒乓球小组、篮球小组、气排球小组、田径小组

(出示统计表)这是五年级4个班要参加的兴趣小组统计情况,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活中常常会用到统计,学好统计,就可以更好的为生活服务。这节课,你学得好吗? 板书: 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

分的认识。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科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6篇


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有关“教科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的相关知识。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要知道老师写好教案课件,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水平。欢迎大家阅读点赞评论帮助我们更好地分享知识!

教科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并掌握本文的生字及词语积累。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4、感受夏的美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并掌握本文的生字及词语积累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3、感受夏的美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导入语: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不同点,像春的和煦温柔,夏的热烈蓬勃,秋的金黄收获,冬的.冰清玉洁,韵味各不相同但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多见的是对春秋季节的歌颂,对夏季更多却是埋怨斥责,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又是怎样看待夏的呢?今天一起随当代作家梁衡的《夏》去看看吧。

2、简介作者

3、出示导纲

4、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

2、展示评价

出示展示评价分工表

题号、展示组、展示方式、评价组

书写展示评价标准:书写内容正确、规范、美观、布局合理。

口述展示评价标准:站姿端正,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内容正确,语言通顺规范。

特别是第三题从仪态、情感、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评点朗读。

三、导学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友情提示:可从知识积累、思想感悟、写作方法等方面谈)。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积累《夏》的古诗,体会作者的夏的感情。

2、编题自练

(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主宰(zǎi)

B、磅礴(pó)、春华(huá)匍匐、(pú、fú)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轻飞漫舞、蓬蓬勃发、承前启后

B、春华秋实、闲情逸致、秋波澹澹

(3)、作者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复习本课知识点。

教科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积累:驾到、呼风唤雨、咒语、嫌弃、如数家珍、恨铁不成钢、一如既往、彬彬有礼、不负众望、由衷、头头是道、相见恨晚、悲怆等

2、品味、学习文章诙谐幽默夸张的个性化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方法过程:速读、朗读文章,感悟语言的魅力;讨论小说中人物心理、不同性格,把握人物形象;展开想象,为人物构思一封信或写一篇命题日记。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的个性化的夸张语言及其表达的作用。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自读文章,查字典,掌握难字和成语的音义。对课文的语句或内容进行质疑。

作者简介:秦文君,1954年出生于上海。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作品400万宇,代表作有《男生贾里新传》、《女生贾梅新传》、《小鬼鲁智胜》等,先后四十余次获各种文学奖,其中《男生贾里全传》、《宝贝当家》、《孤女俱乐部》等作品分别获国家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及上海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第四届全国儿童文学奖,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等,并多次在由读者投票产生的知音奖、好作品奖中获奖。近年来,《男生贾里》等作品出版了日文版、英文版、中国繁体宇版、德文版发行海外,并畅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小鬼鲁智胜》、《男生贾里》、《家有小丑》等十余部作品被改为电影、电视连续剧先后播映。作者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2、质疑课题:《表哥驾到》这题目怎样?试着换一个比较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驾到古文的意思是:帝王的到来。今天的意思是:称客人来到,对客人比较尊敬。)

*文中语言很有个性(比如驾到),再找一找你认为写来有趣的词句,换一个平常使用的比较一下。(体会夸张的作用)

3、讨论:随着故事的发展,我的心理状态有哪些变化,圈划相关词句?

(带出2次咒语以及表哥在心目中形象的变化。)

希望下雨改期------提心吊胆------扫兴------受鼓励------希望下雨留客------自觉不凡------瘪头瘪脑------有点生气------觉得是小傻子------相见恨晚------悲怆

4、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性格?

(把重点放在分析我的语言和心理描写上)

5、分角色朗读课文2331节,揣摩人物形象,反映出我什么样的性格,使用合乎人物性格的语气。

(表哥的语气:文雅、彬彬有礼;我的语气:爽快、有点生气的;妈妈的语气:殷勤、不高兴;大姨的语气:羡慕。)

(从我的话中可以体会到了什么?*我对母亲的关心,我很孝顺。为何孝顺的我却还是引来母亲的不高兴?由于我的话语生硬,有点叛逆,即使在关心别人,也是毫无温柔之意,母亲没有体会出我的一片孝心。)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说什么话?取得较好的效果,让妈妈满意。

6、讨论:男生朗读文章末节,该如何理解难兄难弟、悲怆?

(因为表哥和我在没有鼓励和表扬的环境下成长,表哥驾到后使我发现了自己的长处,也感受到了不公的待遇。)

可以适当的加入同学问有质量的问题。

思考:两位妈妈的做法好不好?(初衷是什么,有没有副作用)

(望子成龙,追求完美,总是用别人的优点与孩子的不足作比较,去苛求孩子达到完美,孩子在承受学业的重负以外,还要施加心理负担,缺少自主发展的空间。)

7、如果你喜欢秦文君的文章,可以在课后去看看她的作品。《男生贾里

新传》、《女生贾梅新传》、《小鬼鲁智胜》等,一定会爱不释手的。

8、作业:(三选一)

a、缩写这个故事。

b、请你代我写封信给妈妈,表露心声,让他的妈妈理解自己,不再悲怆。

c、文中表哥与我两人性格各异,你比较喜欢和谁做朋友(两者选一、两者都不或者两者都是),请写出自己的理由。

教科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浏览课文内容,能用简短的话语介绍书中提到的几种出行方式。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四种出行方式,感悟科学对我们生活的改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热爱。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本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教师板书“怎样出行”:同学们,现代人们出行主要靠哪些交通工具呢?

2、学生自由说说。(步行,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

3、教师激趣导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你们想象过未来的我们会怎么出行吗?今天我们就穿过时间的隧道,到我们的未来去看看我们的出行工具吧!(补充完整课题)

二、学生自渎,理解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主阅读课文的方法。

2、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1)、读通、读熟课文。

(2)、思考:课文介绍了那几种未来的交通工具?请用简短的语句介绍这些未来的交通工具。

(3)、边读边想,把你的感受旁批在边上。

3、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反馈,理解内容。

1、教师出示下列词语,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联袂、媒体、涅兰、隧道、包括

2、指名反馈: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未来的交通工具?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这四种交通工具。

4、指名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这四种交通工具。

5、教师小结:依据科学,科学家们畅想着未来的出行方式,有”海底列车“、”地下飞机”、“公交飞碟”、“飞行汽车”等等。这些并不是胡思乱想,是有科学根据的,也是可以实现的。那么科学家们为什么要发明这些交通工具呢?现在的交通工具有什么不足,而未来的交通工具又有什么优势呢?

6、集体交流反馈,教师进行引导、归纳。

7、教师小结:虽然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已经很发达、便捷,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科学的日益发展给人们带累的生活变化。利用科学依据,创造出更先进的交通工具是科学家一直期盼和探索的目标。

四、拓展延伸,大胆想象。

1、指名说:你最喜欢文中的那种交通工具,为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你们都是科学家,你们想创造出怎样的未来交通工具呢?

3、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名反馈,并进行简单的介绍。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胆的想象是实现梦想的开始,但是梦想的实现还得依靠科学的支持。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将这些大胆的设想变成美好的现实。

六、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向自己的父母介绍未来的交通工具。

教科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4

《________读后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2。通过学习写后的阅读感受,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考阅读习惯。

2、过程与方法

一。从最新的书籍中,选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来写一篇阅读后的感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说清楚读的什么书,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看法。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方法

讲授法、指导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

准备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和材料,写出主题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读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吗?(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作文水平。)

老师:的确,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很多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书也是我们的朋友。读一本好书就是结交许多高尚的朋友。

2、新课学习

一。你知道我们都完课文后应该知道些什么吗?

(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和层次、理解文字、学习方法、修辞方法和感受)。

师:是啊,读一篇好的文章不但要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层次,认识字词,学***方法,修辞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与作者当时的思想产生共鸣,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读有所感,读有所悟。

把我们的感受写下来就是读后感。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写读后感。

2。阅读后情感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即导言、讨论、联想、结语。(板书)

3.教师讲解什么是“引”并板书:简述文章内容。

所谓引就是对所读文章内容的叙述。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引得内容如所读课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文的内容概要。

也可以是课文的一个片段或一句话。这一部分必须突出“剑”字,而不是整篇文章的重复或摘录。

教科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通过阅读报纸,筛选新闻和归类剪贴,锻炼学生浏览、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进一步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及时了解天下大事,提高文化修养。

教学重难点:

促进学生读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天下大事;学做剪报,将报纸进行二次利用,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

教学构想: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明代文人顾宪成的一副对联是这样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古人尚且如此关心国家大事,作为21世纪的主任怎么能 “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报纸是传播时事和知识的重要载体,经常读报剪报,就能及时了解天下大事,提高文化素养,锻炼浏览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2、板书:读报和剪报(语文综合性学习)

二、小组交流

1、平时你最喜欢读什么报纸?通常有几个版面?各版面是怎样分工的?你平常喜欢读哪几个栏目的文章?(取出报纸在小组内交流,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班级中交流)

2、集体交流。

三、做一做

1、我们的班级黑板报上将开辟“一句话新闻”专栏,专栏编辑将由大家轮流担任。轮到的同学要认真翻阅几种当天的`报纸,从中筛选出最重要的国内、国际新闻,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整理出几条“一句话新闻”,还可以把学校最近发生的大事写上去。究竟怎样编写呢,我们一起来实践一下。

2、教师出示当天的几种报纸:同学们,一般国内外重大新闻都出现在头版头条,用鲜明的字体引起读者的注意,我们在读时应特别关注。你们看,今天有什么重要的国内国外大事呢?交流。

3、国内国外大事清楚了,还要用一句话把精华提炼出来,因此要特别关注新闻中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集体练习,将选出的新闻整理提炼成“一句话”。

4、小结:这个实践活动能让我们更加关注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的大事,用敏锐的眼光发现学校学校生活中发生的要闻,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参与,认真对待,我们还将评选编辑。

四、考考你

1、在报纸中常常会出现些新词儿,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出示词语:炒股资讯打非曝光脱贫倒计时多媒体含金量地球村一头雾水白色污染

2、交流词语的理解,师讲述学生都不理解的词。

3、这些词在报纸上常见,其余见得多了,它们的意思猜也猜得出来。齐读这些词。

五、学做剪报

1、大多数人报纸看了就随手丢掉,或当废纸卖掉,许多有用的资料就这样白白丢弃了,多可惜!如果能将报上的有用资料分门别类剪贴成册,就能化废为宝,对报纸进行二次利用,该多有意义啊!

2、我们可以将写完的硬壳本作为剪报本,将剪报本分为好几块,将你从报纸上剪下的内容分门别类地贴在相应位置,有时间还可以用水彩制为剪报加上花边,配上插图。这项活动我们将持续一个月,一个月会进行一次成果展示会,看谁的剪贴本最吸引人。

六、成果展示

1、召开班队会,评选观摩。可邀请任课教师做评委,设“持之以恒奖”、“创意奖”、“装帧精美奖”“内容丰富奖”等奖项。

2、展示步骤:

(1)实物展示与自我介绍相结合:上台向大家介绍自己剪贴本的优势,可从装帧、内容、特色等方面来说。

(2)读者推荐:向大家推荐同学制作的优秀剪贴本,以读后感的角度来说。

(3)评选优胜奖。

(4)小结:这是多么有意义的活动啊,希望大家能坚持下去,珍惜和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

作业设计:

完成剪报

板书设计:

读报和剪报(语文综合性活动)

课后反思:

教科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并掌握本文的生字及词语积累。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4、感受夏的美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并掌握本文的生字及词语积累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3、感受夏的美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导入语: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不同点,像春的和煦温柔,夏的热烈蓬勃,秋的金黄收获,冬的冰清玉洁,韵味各不相同但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多见的是对春秋季节的歌颂,对夏季更多却是埋怨斥责,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又是怎样看待夏的呢?今天一起随当代作家梁衡的《夏》去看看吧。

2、简介作者

3、出示导纲

4、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

2、展示评价

出示展示评价分工表

题号、展示组、展示方式、评价组

书写展示评价标准:书写内容正确、规范、美观、布局合理。

口述展示评价标准:站姿端正,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内容正确,语言通顺规范。

特别是第三题从仪态、情感、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评点朗读。

三、导学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友情提示:可从知识积累、思想感悟、写作方法等方面谈)。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积累《夏》的古诗,体会作者的`夏的感情。

2、编题自练

(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主宰(zǎi)

B、磅礴(pó)、春华(huá)匍匐、(pú、fú)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轻飞漫舞、蓬蓬勃发、承前启后

B、春华秋实、闲情逸致、秋波澹澹

(3)、作者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复习本课知识点。

[教案]《散步》教学设计


讨论与“[教案]《散步》教学设计”相关的问题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 新老师要让课堂更加有趣,就要在教案课件上下功夫。我的心愿是能够给你一些帮助和支持让你找到你的力量和自信!

20xx年5月29日

《散步》教学设计

伊川县直中学周粉霞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理解词句。

3、懂得珍惜亲情、关爱家庭。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难点: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培养他们尊老爱幼、懂得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方法:1、品读教学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播放音乐《我爱我的家》)

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住我家,让我们全心全意爱我们的家。今天我们来学习莫怀戚先生的《散步》。展示课题《散步》莫怀戚

二、理解文意,整体感知:

1.听录音,边听边在自己易读错的字上注音,不理解的词作标记。

2.请再读课文,《散步》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从文章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请用一个词语概括。

三、朗读品味:

1.朗读你最喜欢的句段,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根据学生喜欢不同的段落,让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

2..思考: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题目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题目,并说说你的理由。

如:三代同行;我们在田野上散步……

四、感悟亲情:

1.“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引导:为什么一家人都会听“我”的?这里面包含着哪几种亲情?

分析:“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平日“我”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家人都信任“我”。这里面包含着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

2.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要走得很慢、很小心?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畅所欲言……

同学们讨论的很激烈,在这个家庭里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于是就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家庭,而尊老爱幼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师小结:本段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很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从形象上看,很有象征意义,整个世界,大词小用,突出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滋润,正如本文所写,美好的亲情往往体现在平凡的小事中,细细回顾你的经历,让我们尽情的来抒写美好的亲情。

五、动情落笔,抒写亲情:

我们对亲情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细节。生活本就是这样美好、温馨。情到浓时转成文,请同学们把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写下来。

六、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去用心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一个家是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啊!

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七、作业:1.为父母做一件表达自己心意的事。

2.把做这件事的感受写下来。

本文来源://www.xxy333.com/x/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