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网 >地图 >作文 >

打年糕作文

打年糕作文

时间:2025-06-05 作者:学习资料网

相关推荐

打年糕作文(集锦十四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打年糕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打年糕作文 篇1

过年时,我最想看的就是打年糕。这不,一听到老家打年糕的消息,我就拉上爸爸妈妈一起去看。车一停,我马上向农家小院奔去。村里的几十户人家都已经聚在这里,开始打年糕了。

“咚、咚、咚、咚!”大木槌敲击石窝的声音像打雷一样震耳欲聋。我好奇地四下张望,只见晒场上并排垒起了两个“老虎灶”。灶上面是两个大蒸笼,蒸笼里热气腾腾的。我心想,里面蒸的是什么东西?李家大伯看出了我的疑惑,走过来,打开了蒸笼,笑着说:“小秀才,城里人还没看过年糕吧?来看里面是啥?”

蒸笼一揭,一股白汽像潮水一般涌出来,原来,蒸笼里是白白的糯米粉,平平地铺在蒸笼里的纱布上。缕缕热气夹杂着米香,迅速裹住了每一个人。炉下的火烧得旺旺的',把我们的脸蛋照得通红。

“好了,起锅啦!”那边叔叔揭开了另一个蒸笼,我赶紧钻过去看,李家叔叔和明家叔叔一起紧紧拽住了纱布的四个角,就像打渔人提起的渔网一样。“来喽,让一让!”他们两个稳稳地向屋内的石窝奔去,我奶奶顺势往糯米粉上抹冷水。拍的一声,那大粉团子就翻个身,滚进了石窝。

随后,李家三叔举起了十多斤重的大木槌,涨红了脸,一下一下地使劲向石窝里的大粉团子砸去。“啪、啪、啪!”粉团子像顽皮地孩子一样跳了起来。紧接着,奶奶用手蘸了凉水,猛地将粉团子翻过来,在一砸一砸之间粉团子变得越来越富有弹性。“噢!”转眼之间,粉团子被捧起了竹匾中。大婶们用线切下一小块,蘸上桂花和白糖,一股香香甜甜的味道让我的口水像放开闸门的水似的快往外冒了。我一吃,哇!好好吃!下一次我还要吃年糕!

打年糕作文 篇2

放假后的第一天,我便跟着爷爷奶奶去做年糕。到了做年糕的地方,已是下午两点了。年糕加工厂前人山人海,队伍像一字长龙似的排开。我心想:这么长的队伍,什么时候能轮到我们啊!没多久,后面也排了很多人了,他们也开始抱怨了:“这么多人,轮到我们估计到第二天了吧!”那个说完,许多人都表示同意他的说法。还没轮到我们,我和弟弟便找了个地方坐下,玩起了游戏。(因为我经常陪弟弟玩,所以他总是跟在我后面哥哥长哥哥短的。)

玩着玩着,弟弟睡着了,我便脱下外套,包在弟弟身上,还把他抱得紧紧的`。我想:他在我的“人肉沙发”上睡得一定很舒服吧!下午四点钟,弟弟睡醒了,蔴莳也做好了。看着一大砧板的蔴莳,我和弟弟玩了起来,弟弟用手指,在蔴莳上戳出一个又一个的洞,然后把我收集起来的面粉碎洒了进去,最后按上一个巴掌印,于是就大功告成了。xxy333.com

下午五点半,终于轮到我们了,我和弟弟放声大喊:“太好了,终于到我们了。”进去之后,我看到他们把米放到一个机器之后,机器发出“隆隆”的声响,机器中的米便变成了粉从一个口里流了出来,收到袋子里,再用一个篮子一样的东西把粉蒸熟,又放到另外一台机器中,出来后年糕就成形了,不过,还没有完成,还要再把年糕成型一次,据说这样是为了年糕口感更好。

做好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小截尝尝,哇!还真好吃,虽然是淡淡的,但很香,很有嚼劲。时间不早了,我们就回家了。

打年糕作文 篇3

今天是寒假第一天,早上刚起床,爸爸告诉我,爷爷在姨奶奶家打年糕,让我一起去看一下。

来到姨奶奶家,我看见这里围满了人,爷爷正抡着一个大木槌敲打着石臼里的粉团。粉团软软的,正冒着热气呢!旁边站着一位老爷爷,不停地往石臼里甩水。不一会儿,粉团就变成了一块大年糕,两位老大伯把它抬到了一块门板上,大娘大爷们一哄而上,把它切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

这时,一位老奶奶问我要不要吃年糕,我点了点头。她马上切了一个年糕头放到了我的手上。没想到这年糕可真烫啊,我连忙大叫起来。爸爸看见了,马上把我手上的年糕拿走了。我感到手上粘粘的,就用冷水洗了一下。这时,姨奶奶给我拿来了碗筷,碗里面还放了白砂糖。年糕蘸着白砂糖吃,甜甜糯糯的,美味极了!

切好的'年糕铺在了竹匾里,按照习俗,我拿起一根筷子,在每块年糕的中间点上了一颗“红心”。年糕拉回家放上两天就会变硬了,到时候奶奶会给我们做“糖年糕”、“芝麻炒年糕”、“青菜煮年糕”……

打年糕作文 篇4

寒假前的一个星期天,我们全家人去帮外婆打年糕。

一路上,寒风凛冽,我和年糕坐在爸爸的三轮车上一起开往年糕厂。

来到年糕厂,啊,好热闹!原来是村子里的很多爷爷、奶奶都来打年糕了。厂里面的一台小机器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有两片像电风扇一样的叶子,更奇怪的是它的上面挂着一根滴着水珠的小皮管呢,真像是在挂盐水呢!

轮到咱们打年糕了。外婆把米放到一台机器上,不一会儿,米就变成了粉。打年糕的工人把水倒进粉中,搅拌均匀后就把粉放到锅里煮了起来。最后一步就是打年糕了。那工人把煮熟的粉放进一台机器的肚子里。不一会儿,机器的嘴里便吐出了一条长长的'年糕。这时,那个挂盐水的小机器可忙坏了,它转动两片小叶子,把年糕切成一段一段的。

这时,妈妈和外婆把一段段的年糕放到一个小竹排上,爸爸把木排拿到里屋的大竹排上。我也帮忙搬运年糕,还吃了三块年糕呢!

打年糕可真有意思,可真忙啊!

打年糕作文 篇5

随着时间的消逝,延续至今的习俗很多都已不在了,但也有些人为了怀旧重新将先前的习俗重温一遍,“打年糕”的习俗仍在,但也并不常见,父母便商量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重温一次“打年糕”。

年糕有年高之意,意味着年年高升。我看着父母准备“打年糕”的工具,首先是将未成形的年糕制作好,虽然是未成形的,却也需要十余条工序。先将糯米用水浸几天。把淘净的米挑回,放进一个大木桶,在一口大锅的沸水里开始蒸,蒸成米饭后,把水份少许沥干。然后倒入石舀內,再准备一个榔头状的东西,就可以开始打年糕了。我握紧檀木榔头,尝试着掂量了下重量,发现比我想象中的要重很多,怪不得能用来捶打年糕。

到了春节,挂春联,贴倒福等习俗无不体现出这个节日的喜庆和特殊性,然而我一直期待的只有准备已久的“打年糕”,好不容易盼到吃完年夜饭,还没等父母提起,我便直接去将檀木榔头拖了出来,父母也从我脸上掩盖不住的兴奋得知了我的目的,于是期待已久的打年糕开始了。

我自告奋勇,第一个上前抓住檀木榔头。当用力的时候才想起它的重量,我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只能背水一战。奋力举起,还没举过胸前,便只能放下。我又转头看看父母鼓励的目光,就明白了,破釜沉舟,即使没有前进,也没有退路。于是慢慢举起,感觉到了极限高度之后,微微放下一点,用尽力气猛的举起,举到头顶,然后轻松放下。坚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困难总能迎刃而解的。

“打年糕”的习俗是因为当时制作年糕需要应运而生的工序,因为有了机器,无需人工,现在已经不怎么能看见“打年糕”了,这也正好说明了我国现代的科技发展速度之快,让我们感到自豪与骄傲。打糕机,洗衣机等机器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最主要的`还是享受习俗带给我们的乐趣,同时学到更多,知道更多。

欢乐的氛围依然笼罩着我们,在进入梦乡的同时也会明白:这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便是新的开始,“打年糕”的习俗既给这一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又给了新的一年完美的开头。

哦,打年糕!

打年糕作文 篇6

春节快要来临了,家家户户都准备做年糕了,外婆家也不例外。我们兴致勃勃地扛着一筐大米,去大戏院的加工厂做年糕。

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目的地了。这里人山人海,热闹极了,看来想做年糕的人可真不少啊!

我不亦乐乎地在人群里钻来钻去,看到了许多做年糕的工具。村民们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大米倒进工具里,想要早点做好年糕。年糕是怎么做成的'呢?我来告诉你吧!首先,师傅们把那些白米磨成粉,再把盐洒在米粉上搅拌均匀,然后放进 蒸锅里蒸熟后,再放进管子里,最后从管子里出来的米糕就被切成了一条一条的年糕了。

外婆家的年糕端上来了,妈妈立马递给我一块,我便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我觉得今天的年糕好香啊!

打年糕作文 篇7

“砰砰砰”一阵急促的震耳欲聋的声音传进我的耳中,震得床发抖,把我从睡梦中拉出。

我将脑袋探进“砰砰”直响的厨房。只见奶奶正拿着一个较大的'木槌子,用力地敲打着盆中那一团东西。我瞧见这玩意儿,不禁用手指戳了戳它,那可真黏稠。

“奶奶,这是什么呀,这么黏?”我眨巴着眼睛问道。“哦,孙女,”奶奶用木槌指了指盆中的东西,笑呵呵地答道,“这就是咱们过年时吃的那些年糕呀!今年咱们要亲自打年糕,这才有浓浓的年味嘛。”

奶奶使尽全身力气向盆中砸了一锤又一锤,那粉团摊在盆中,用槌一打就黏着木槌不放,像极了一个腼腆的小姑娘,总爱黏在别人后头。

一锤打下去,那面粉团便黏着,越黏越多,越打越费劲。奶奶满额汗水,有些枯瘦的手使劲地敲打着盆中,砸得盆“咚咚”响,砸得整个房间都在震。奶奶说:“这打年糕呀,就得用力,这样打出来的年糕才有劲道,好吃。”不过,这么用力打年糕,不累吗?

我歪着脑袋,问奶奶。奶奶指着盆中那快成形的面团,擦了擦额头上紧布的汗珠,对我微笑:“傻孩子,这年糕打得好,尝起来好吃,心里都高兴了,怎么还会觉得累呢?”话音刚落,“咚咚”声又响了起来,房间又震了起来

望着奶奶劳作的背影,看着累影下那一抹淡淡的微笑。我想,这就是新年中,年糕带给人们的欢乐与喜气吧。

“砰砰”的打年糕声是新年中美妙的赞歌。那震耳欲聋的声响打开了新年的幕布。

打年糕作文 篇8

春节是中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在春节的民俗中,有“二十八、打年糕”的习俗。今年在湖南农村,我第一次看到手工打年糕,亲身体验了一把充满浓浓乡情的年味。

听外公说打年糕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技术。光米的选择就是大学问,打年糕的米不能全是糯米,全是糯米蒸不好,一般是糯米和粳米按一定的比例掺和着。接下来就是淘米,淘米也非常讲究,既要把米淘洗干净,又不能让米含水过高,这就需要经验了。等到米的水沥干,就可以开始磨粉了。

农村里面的石磨盘用来磨粉是最好的了。外公先把米放在磨盘上,套上磨芯子,均匀的用力,一遍遍地把米磨成细粉,再用筛子筛选,如此重复,不一会儿一盆白白的米粉就磨好了。

等外公把粉磨好,外婆也已经把灶准备好了。只见灶上放着一口大铁锅,灶底下烧的是柴火,锅里放满了水,锅上架着一只大木蒸桶,粉已经均匀的铺在桶底的蒸架上。烧火的柴是松木,烧起来噼噼啪啪的响,像极了鞭炮。不一会儿,蒸汽就弥漫在整个厨房里了,一时间松木的气味夹杂着米粉的香味,馋的我口水都下来了……

外婆把粉蒸熟的时候,外公刚把石捣臼洗干净。这个石捣臼是用一整块的石头凿成的,像一只超级大的石碗。蒸好的粉放在臼中间,打年糕一般是两个人一组,一个人负责用木锤子打年糕,另外一个负责为年糕翻身,并且要时不时给石捣臼和年糕加点开水,防止粘在一起。

打年糕是力气活,而且要配合的相当默契。打年糕的人会边打边喊着号子,一来是喊着号子给自己加油鼓劲,二来在强烈节奏感中体现着一种仪式感。打年糕的'时候会吸引来很多很多人围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言语中充满着对年糕的赞美。更有几个像我一样大小的小孩子,时不时的在人前穿梭,索要着一块刚刚打好的年糕,瞧着他们吃着热腾腾的年糕开心的模样,我也忍不住上前去要了一块,立马放在嘴里咬一口,真香啊。

不一会儿,人群中传来一阵欢呼,一大块年糕就打好了。外公麻利的在年糕上印上了一个红红的“福”字。外婆把年糕一块块切开,分给大家,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村里的习俗,凡是谁家打年糕,第一尊年糕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年糕年糕,寓意着年年登高。这小小的年糕寄托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我希望年糕一年年的甜下去,日子一年年的美下去。

打年糕作文 篇9

记得有一次,外婆说要去做年糕,我一想到做年糕,觉得很感兴趣,便也跟着去看看。

由于是开车,我们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进了做年糕的地方后,我一下子领悟到了“人山人海”的真正含义。

因为人非常的多,所以要排队,我们等了一个多小时。当轮到我们的时候,我看见爸爸他们把一袋袋抬到一个奇怪的机器旁边,再把里面的米倒了进去,过了一会儿后,那些米变成了粉,爸爸他们又把这些粉倒进了一个桶里,他们再把桶放到一个灶头上,用蒸汽蒸那些粉,大约十五分钟后,那些粉都被蒸成了糯米饭。之后,他们把那桶糯米饭倒进了一个长方形的'大框框里,按了一个按钮,再把糯米饭推进一个正方形的洞里,糯米饭就变成了年糕,然后再用刀把年糕一截一截切下来,放到一个竹排上。

我终于知道了年糕是怎么做的了,这样我心里的一个疑问又解除掉了。

打年糕作文 篇10

中国著名的传统美食年糕,它口感软滑,有嚼劲,又谐音“年高”的吉祥寓意,寄托着人们“年年高升”的美好心愿。

年糕的吃法太多了,让人数也数不清,可以蒸着吃、炒着吃、煮着吃、炸着吃、烤着吃。

在农村里,年前制作的年糕是要吃好几个月的,家家户户会早早准备几十斤甚至百斤糯米和粳米,放在大盆里浸泡数天。做年糕当天,村民们一般都早早出发过去排队,跟上节奏,一起做年糕了。

做年糕正式开始了。首先,将浸好的米打成粉,加入少许盐搅拌均匀,再上蒸笼蒸。蒸汽模糊了大家的脸庞,却遮不住人们那欢快的劲儿。接着,将蒸熟的粉倒入年糕机,挤出一条长长的年糕,然后将长年糕重新放入年糕机。最后,待成型的年糕出来后,用刀将年糕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马上晾干。刚出来的.年糕白白的、胖胖的,像一个个小娃娃。这时候,整个做年糕的工序差不多结束了。只见大爷大妈大叔大婶们,穿着围裙,戴着手套,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白雾里,飞快地往长木桌上晾年糕,等待装袋。

开吃了,小孩子们也终于等来了最开心的时刻。吃着新做的年糕,还将大人们提前准备好的红糖裹在年糕里,闻着清香四溢,咬一口细软滑嫩,嚼劲十足,美味极了。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美食——年糕,也是我最喜爱的美食之一。

打年糕作文 篇11

我挽起袖管,那股高兴劲可别提了。我仿佛已经闻到了年糕的阵阵香味。 年三十一大早,我看见奶奶正忙着买蜜枣,桂花,舂糯米粉,准备蒸年糕呢!我长这么大,每年都能吃到奶奶从乡下寄来的美味年糕,但从没看到过奶奶是怎样蒸年糕的。今年正好回老家,我可要亲自“实践”一下。

总算等到吃好午饭,奶奶从橱里拿出蒸笼。于是我对奶奶说:“让我来当您的助手吧,我吃自己蒸的糕,心里会更甜!”奶奶微笑着同意了。我挽起袖管,那股高兴劲可别提了。我仿佛已经闻到了年糕的阵阵香味。

只见奶奶先把糯米粉倒进竹匾里,在里面加上了白糖,蜜枣,桂花。再用勺子麻利地来回拌匀。奶奶告诉我:“这样蒸出来的糕既有蜜枣的甜味,又有桂花的香味,让人回味无穷。”我想:怪不得奶奶每年都寄好多年糕来,但我总觉得吃不够。想着,我就学奶奶的样子用筷子不停地搅拌。

接着,奶奶在大锅里放了一锅水和几根筷子,把锅盖盖上,让爷爷烧火。过了一会儿,满屋水汽,水烧开了。这时,奶奶在蒸笼的内壁用纱布轻轻地抹上清油,放入已拌匀的米粉,双手在蒸笼的四周拍了几下,等米粉拍结实了,急忙把蒸笼放到锅上蒸。一会儿,米粉中就冒出了几个顽皮的小泡,小泡碎了,蒸汽就从米粉中冒出来。奶奶低下头,仔细观察蒸汽的.出处,还不停地在出气处撒上米粉。奶奶一边忙着添加米粉,一边给我“面授机宜”:“这添加米粉很有讲究,不然的话,蒸出来的糕,有的地方生,有的地方熟,口味很不好。”奶奶还不停地关照爷爷把灶内的火烧得旺一点。不多久,一股糕香扑鼻而来,一笼又糯又香的年糕就蒸好了。

打年糕作文 篇12

过年了,我一回老家,就对奶奶说:“奶奶,我要吃年糕!这次,我可以和你一起做年糕吗?”“额,好吧,不过你可不要给我拖后腿!”奶奶无奈地说。

大年三十到了,奶奶可真慢,她也不想想,我有多么喜欢吃年糕。不过,今天她真的准备了材料!奶奶端来一个大铁盆,又拿来一壶水,一袋红糖,一袋白糖还有一袋淀粉。她叫我把淀粉倒进去,是铁盆的一半。我将淀粉一股脑儿到下去,可忘记要倒多少了。“应该是一大半吧。”我想。我先到了一半,停了一秒,继续倒。奶奶见状,赶紧扑了上去。“这个可不能多到呀!”她喊。原来我还要继续倒下去的,可奶奶一扑,我手里的面粉全都倒在了我的'脸上。“啊!”我尖叫一声。现在,我成了一个“面粉人”。奶奶狂笑着把我带到卫生间把脸上的面粉洗干净了。我吓得都不敢做年糕了,所以剩下的工作都要由奶奶来完成。我看着奶奶熟练地将白糖、红糖倒入铁盆里,再然后就要加水了。我看着,手不禁又痒了。“我来倒!”我说。奶奶将水壶递给我,我一倒。“够了!”奶奶喝道。我搅了搅,它立马变得黏黏的了。我将它又搅了搅。奶奶说可以蒸了,就将它拿过去了。晚上年糕蒸好了,大年初一,年糕晒干了,我拿着年糕开心地喊:“

大年初一吃年糕,步步高升!”

打年糕作文 篇13

正月初七(2月14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外婆家。吃过午饭,外婆就说要去搡年糕(注:搡年糕是浙江诸暨的方言,就是过年制作年糕的一种民俗)。于是,我好奇地跟着他们一起,带着一箩筐洗过沥干的米坐车来到一座食品加工厂。

这座并不是特别大的工厂,里面却摆放了许多机器,它们有着各式各样的用途:搡年糕、做粉丝、做面条。我们走到一台机器前,请来专业的人员,开动机器。他把我们提前带来的大米一铲一铲地舀进机器。过了几分钟,从机器中出来了两桶用米磨成的米粉。

师傅再把磨好的米粉倒进一台搅拌机里,加水、搅拌均匀,要做到不干又不太湿。然后将搅拌均匀的米粉放置到一个木制的蒸桶中加热,大约过15分钟左右后这些米粉就被蒸熟了。

接下去就是搡年糕的最后一道工序了。

蒸熟的米粉被放进最后一台机器里,经过绞、卷,固定成一整长条的形状(直径约3厘米),并被一条简易传送带传出来,中间经过一个滚刀,自动切割成20厘米左右的条状,就成了我们吃的年糕的`雏形。

刚做好的热乎乎的年糕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忍不住拿了一块,虽然没有加任何调料,但它依然是那么美味,这是最原始的、最质朴的粮食的原味。

年糕雏形被一条条地放置到一个竹编的台面上冷却、晾干成型。放置时要注意每条分开,否则热乎的年糕就会粘到一起。

外婆还特意跟我说不要吃已经冷却的年糕。虽然我口头答应了,心里却回味着那香喷喷的味道。于是我趁着大家都在忙活下一批年糕的时候,偷偷地取下一块,跑到外面吃。

“偷”吃年糕,使我感到无比地开心。那可口的味道使我至今仍难以忘怀。更难忘的是全家热闹团聚、回顾去年畅想新年、轻松快乐的过年的味道!

打年糕作文 篇14

“吃年糕了!”爸爸一声令下,我们全家人围坐在桌子旁一起吃年糕。爷爷夹起一块年糕,放入嘴里说:“好久没有吃过这样的年糕了,嗯,有我们当时自己做的味道!”

爷爷边嚼边向我们讲起了年轻时自己打年糕的欢快场面。

做年糕可是需要准备很多东西的呢。首先把100斤晚米和10斤糯米拌到一起,浸上个天,然后把浸泡过的米淘洗干净并沥干。

做年糕的当天,是最最最欢乐的一天。邻居的大人小孩都会聚在那户做年糕的人家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座房子。那些经验丰富的大人把准备好的米放到石磨上,开始水磨。磨好后,用一块布把湿面粉包起来,用大石头等重物压在上面,把水份挤压出来。压干后的'面料成了面团,人们还得把它一点点地揉开,再变成粉状。最后把这些粉放在蒸笼上蒸个分钟,这时粉又变成了面团,用手捏一下,又粘又有韧性,有几个迫不及待地小孩子会偷偷摘下一小团放入嘴,只见他们“哇哇”跳脚直叫,真是性急吃不了热豆腐啊,引得大人们哄笑起来。

大人们把下了蒸笼的面团放入大石臼里,一人用大木锤敲打面团,在木锤举起的空档,另一人则连忙用手把面团往中间一推,一起一落,配合得异常默契。妇女孩子们或站或坐,聊着笑着。

大人们喊着“嗨哟嗨哟”的口号,大伙也被感染了,一起喊起来。这样一直要敲打20分钟左右,,直到面团变得非常粘并且有劲道。敲打完后的面团放到了桌上,一人趁热把面团搓成一长条,再一小团一小团地摘下来,这时大伙一齐动手,用自制的木印板一压,就做成了最常见的年糕。小孩子们就像玩橡皮泥一样,捏着自己喜欢的各种模样。瞧,那条大鲤鱼,活灵活现的,似要跃龙门。“年年有余”更是朴实的劳动人民对来年的莫大希望。还有那些鸡,鸭等造型,在祝福的时候可能派上大用场。这时候孩子们不用再担心被烫着,也顾不得再做什么造型了,揪一点下来就往嘴里送。有些大人也没能忍住,边吃边做,好不热闹。

爷爷回味着儿时的味道,我们也好像回到了过去,加入到其中,幸福,满足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本文来源:http://www.xxy333.com/x/44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