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网 >地图 >作文 >

花的学校读后感

花的学校读后感

时间:2025-04-14 作者:学习资料网

相关推荐

花的学校读后感(精华13篇)。

花的学校读后感 篇1

《花的学校》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写得一篇散文诗。它的特点是具有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但是又没有分行和押韵。然而形式的不同,并不影响诗歌带给我们的视觉和心灵的美的享受。文中想象丰富而奇特,表达巧妙,充满儿童情趣,赋予“雷云,东风,花朵”人的行为,运用“走过,吹着,一来”,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东风吹过原野的动态和花朵们赶赴宴会的生动。这样的文字自然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针对这一特点,我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注意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让语文要素成为操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平台,即美妙的想象和有效的仿写练笔让课本里长出小诗。

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接着根据语文要素,画出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文段。孩子很容易就找到了以下句子“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呢?”通过之前对课文的理解,孩子们不难知道,因为在雨水的滋润下,花朵们不断生长,越长越高,最后高出了地面,就像从地下跑出来了一样。为了进一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抛出课后小练笔:

清风一吹------------------------------------

蝴蝶一来-------------------------------------

太阳一来-------------------------------------

通过小练笔的练习,孩子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思考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表达的欲望越来越强,不知不觉中他们想得更多,更深,更奇。我们的小诗也不知不觉的长成了。

清风一来,他们便跳起了欢快的舞来

蝴蝶一来,他们便绽开了美丽的笑脸

太阳一来,他们便羞红了脸蛋

小溪一来,他们便唱起了欢乐的歌

小花一来,他们便多了一位朋友

花瓶一来,他们便有了幸福的家

雪花一来,他们便又回到了大地妈妈温暖的怀抱里······

看着意犹未尽的孩子,我又抛出孩子们勾画的文中另一句有新鲜感的句子“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让孩子们仿照这句话接着想象东风还可能走过哪些地方?又会干些什么?孩子们这样写道:

东风走过田野,在稻田里画画

东风走过树林,在树叶间翩翩起舞

东风走过沙漠,带着黄沙去旅行

东风走过桃林,它让桃花变成了桃花雨

东风走过小河,它让河水唱起了欢快的歌

东风走过学校,它伸出小手,调皮的掀起了孩子们的衣角······

其实,打开三年级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每篇课文都有值得拓展和关注的点。这些点都能成为训练孩子们语文能力的有力平台。把这些闪光的,美好的点,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升华成孩子们对美的语言文字的创造中来,再由文本拓展开,经由想象给孩子们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这样才能真正的借助语文课本这个媒介,对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进行全方位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扎扎实实教语文,认认真真学语文,才能让语文教育成为一首最清新的小诗。

花的学校读后感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裳”等生字,会写“荒、舞、够、臂”等字,理解“润湿”“碰触”“狂欢”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3、会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身边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这句诗吗?你知道这句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泰戈尔,印度著名的诗人。(课文后面有资料袋,生可自主积累)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他的另一首优美的诗歌--《花的学校》。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师出示生字卡片

1、读准下列字音。

荒、笛、罚、假、裳

2、交流、识记生字。

师出示田字格,引生认真观察并牢记生字的结构和笔画。

A、加偏旁记忆的字:由--笛青--猜

B、换偏旁记忆的字:汤--扬汪--狂劈--臂

C、注意这些字的结构:

“落”是上下结构,草字头要写宽点;

“舞、猜、臂”字横画较多,要注意书写均匀。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润湿、荒野、口笛、狂欢、簌簌地、衣裳、双臂、急急忙忙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润湿:潮湿润泽。

荒野:宽广平坦的地方

簌簌:文中是指风吹物体等的声音

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请四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本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想象了哪些事物,它们是什么样的表现?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一部分诗的内容。

第一部分(1-2段):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

第二部分(3-5段):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放假了。

第三部分(6段):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部分(7-9段):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着妈妈扬起了双臂。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XXY333.com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课文。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复述本诗的主要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

1、学习第一节。

A、老师范读。

B、交流汇报这一节中优美的词句,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C、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品位语言的精妙。

(a)句:润湿的东风走过原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润湿)

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

(b)句: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

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

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D、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a、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它们关了门在做功课”?

b、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

请你照样子写一写,如“清风一吹,他们……”“蝴蝶一来,他们……”

清风一吹,他们

蝴蝶一来,他们

3、指导学习第六段。

A、教师范读。

B、小组内交流下列问题。

a、“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一句说明了什么?

b、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一句的?

c、“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这句话的?

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C、教师指导朗读。

D、学生自由朗读。

4、学习第七至九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那儿”是指哪儿?

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

在作者看来,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C、学生自由朗读、感悟、想象。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说说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花的学校

花孩子

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蹈

在地下学校关了门做功课

急忙回家对妈妈扬起双臂

真可爱

花的学校读后感 篇3

在《花的学校》这篇课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确定了第二课时的重难点目标,所以我在第一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又抓住以下几点,感觉达到了以下预设的目标要求。

一、利用反复诵读,层次递进地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情感,并通过老师示范,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读出了文中的感情,体会到了散文诗的优美和富有童趣。

二、教学伊始,我以花朵老师的身份自编歌曲创设情境进行导课,称学生就是我心中最可爱的花孩子,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孩子们果然兴趣盎然,很快进入了“花孩子”的状态,无形之中拉近了和文本的距离。

三、《花的学校》这篇课文中拟人化的表达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的,是充满丰富想象力的。我组织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从而发现其中的独特之处、新鲜之处。教学中首先引出“花孩子”这个词语让孩子们感悟,体会它的新鲜感,从而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其他有新鲜感的词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独特的表达特点。突破了“本单元需要培养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文中有新鲜感的语句”这个难点。此外,我穿插在师生互动中的范读在这节课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感染了孩子们,他们已经找到了朗读的感觉,学得很快。

四、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各种情境,采用多种手段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想一想各色鲜艳的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再如:“想一想,在花的'学校里花儿们会做怎样的功课?想一想,说一说,看谁想得奇妙,说的具体”;另外,为了让孩子们对花儿们跳舞、狂欢的情景感悟更深,我还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放入文中,去演一演,从而让他们对这一情景体会的更深入;另外,我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注意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让语文要素成为操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平台,即美妙的想象和有效的仿写练笔让课本里长出小诗。让课堂产生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五、为体现低年级学生的直观性教学,我以标题中“花”为主线,将体现花孩子的关键词语板书,并加以构图,形成一朵花的板书形式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把学生当成一朵朵花儿,体现生活的美好。

花的学校读后感 篇4

在《花的学校》这篇课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确定了第二课时的重难点目标,所以我在第一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又抓住以下几点,感觉达到了以下预设的目标要求。

一、利用反复诵读,层次递进地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情感,并通过老师示范,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读出了文中的感情,体会到了散文诗的优美和富有童趣。

二、教学伊始,我以花朵老师的身份自编歌曲创设情境进行导课,称学生就是我心中最可爱的花孩子,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孩子们果然兴趣盎然,很快进入了“花孩子”的状态,无形之中拉近了和文本的距离。

三、《花的学校》这篇课文中拟人化的表达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的,是充满丰富想象力的。我组织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从而发现其中的独特之处、新鲜之处。教学中首先引出“花孩子”这个词语让孩子们感悟,体会它的新鲜感,从而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其他有新鲜感的词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独特的表达特点。突破了“本单元需要培养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文中有新鲜感的语句”这个难点。此外,我穿插在师生互动中的范读在这节课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感染了孩子们,他们已经找到了朗读的感觉,学得很快。

四、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各种情境,采用多种手段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想一想各色鲜艳的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再如:“想一想,在花的学校里花儿们会做怎样的功课?想一想,说一说,看谁想得奇妙,说的具体”;另外,为了让孩子们对花儿们跳舞、狂欢的情景感悟更深,我还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放入文中,去演一演,从而让他们对这一情景体会的更深入;另外,我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注意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让语文要素成为操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平台,即美妙的想象和有效的仿写练笔让课本里长出小诗。让课堂产生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五、为体现低年级学生的直观性教学,我以标题中“花”为主线,将体现花孩子的关键词语板书,并加以构图,形成一朵花的板书形式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把学生当成一朵朵花儿,体现生活的美好。

不足之处:

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充分,总以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知道三年级学生读泰戈尔的文章,难度较大,会产生许多新奇的问题,如:“他们的老师是谁”?“花孩子的妈妈是谁”但是我在备课时,有些地方没有考虑到。以后在备课时,我一定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降低门槛,做好铺垫。

花的学校读后感 篇5

《花的学校》这篇课文原是泰戈尔的一首诗,本身是诗,又是外国诗。我很怕讲诗,诗太抽象,诗里边的诗意,很多时候,我觉得谁也无法去教给谁,这太需要自我的感受了。

诗重在朗读,在朗读中自会有所感悟。但是若是机械地一遍一遍地去读,难免太过枯燥,让孩子失去了去感受诗意的兴趣。

备这一课的晚上,我刚好听见朋友放了一段有关雷雨的纯音乐,我突然想到:这不就是一段情境导入吗?

课堂上,我把课文分成了3部分去进行教学。

前5段,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例如我范读前两段,遇见如“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此类的好句子时,便停下来,让孩子们去反复接读(指名读,齐读),不刻意去讲好句子的“好”,而是给孩子读的时间,他便有了感受的空间。当我们读完前5段时,我第一个开放型引导便抛给了孩子们:你们喜欢花的学校吗?这时,很多孩子便说不喜欢,因为他们的学校太严格了,出去玩都不可以;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说喜欢,因为他们一下雨,就可以放假了;这时,就有孩子接着说,我还是觉得我们学校无论下不下雨,一到周末就可以放假比较好,所以我还是不喜欢。孩子们的答案,让我惊喜于他们已经在感受了……

既然是这么严格的学校,那么放假后的兴奋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第5段,我知道孩子们读出花放假后的心情,就变得顺利得多了。

我把最后的7—9段放为一部分,这次我让孩子们自由朗读,并去想象:花门见到妈妈后可能会做些什么?孩子们的想象是十分精彩的:告诉妈妈自己放假了,那么长时间不能见妈妈要跟妈妈说太想念妈妈了……

到这里,孩子们对花的学校的看法应该已经形成了,我再让孩子们完整的读一遍课文,并且再抛出最后一个开放型的问题:如果花的学校的校长现在来到了你身边,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孩子们说:“对花们不要太严格了,他们也要出去玩的”,“不要总是惩罚花儿们,出来玩游戏,花们才会快乐”,“给花们建座足球场吧”……

我想,这个时候,孩子们已经懂得了泰戈尔当时写下这首诗的心声吧……

一堂课上罢,我对诗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花的学校读后感 篇6

《花的学校》这篇课文原是泰戈尔的一首诗,本身是诗,又是外国诗。我很怕讲诗,诗太抽象,诗里边的诗意,很多时候,我觉得谁也无法去教给谁,这太需要自我的感受了。

诗重在朗读,在朗读中自会有所感悟。但是若是机械地一遍一遍地去读,难免太过枯燥,让孩子失去了去感受诗意的兴趣。

备这一课的晚上,我刚好听见朋友放了一段有关雷雨的纯音乐,我突然想到:这不就是一段情境导入吗?

课堂上,我把课文分成了3部分去进行教学。

前5段,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例如我范读前两段,遇见如“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此类的好句子时,便停下来,让孩子们去反复接读(指名读,齐读),不刻意去讲好句子的“好”,而是给孩子读的时间,他便有了感受的空间。当我们读完前5段时,我第一个开放型引导便抛给了孩子们:你们喜欢花的学校吗?这时,很多孩子便说不喜欢,因为他们的学校太严格了,出去玩都不可以;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说喜欢,因为他们一下雨,就可以放假了;这时,就有孩子接着说,我还是觉得我们学校无论下不下雨,一到周末就可以放假比较好,所以我还是不喜欢。孩子们的答案,让我惊喜于他们已经在感受了……

既然是这么严格的学校,那么放假后的兴奋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第5段,我知道孩子们读出花放假后的心情,就变得顺利得多了。

我把最后的7-9段放为一部分,这次我让孩子们自由朗读,并去想象:花门见到妈妈后可能会做些什么?孩子们的想象是十分精彩的:告诉妈妈自己放假了,那么长时间不能见妈妈要跟妈妈说太想念妈妈了……

到这里,孩子们对花的学校的看法应该已经形成了,我再让孩子们完整的读一遍课文,并且再抛出最后一个开放型的问题:如果花的学校的校长现在来到了你身边,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孩子们说:“对花们不要太严格了,他们也要出去玩的”,“不要总是惩罚花儿们,出来玩游戏,花们才会快乐”,“给花们建座足球场吧”……

我想,这个时候,孩子们已经懂得了泰戈尔当时写下这首诗的心声吧……

一堂课上罢,我对诗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教诗,必须要读,但是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孩子们去自读;教诗,必须要引导,但不能按照我们的想法去禁锢孩子们的思想;教诗,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想办法去“开放”孩子们的脑与心。

花的学校读后感 篇7

《花的学校》是二年级下册的自读课本,我把自读课本中和小动物有关的一个单元,给它命名为“动物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科普类的文章,通过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告诉小朋友一些科学现象。在这次的统评课中,我从中选出了三篇课文执教。

没有教师教学用书,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教学模式,一直在尝试着课堂教学中增大阅读的容量,根据本班学生已经阅读了大量课外书,并且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三篇课文,并能明白其中的科学现象;

2.学会积累课文中的好词。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突出了单元组教学的主题性,顺利完成三个教学目标,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对三篇文章的教学,没有平均用力,教学重点放在第一课《“偷看大王”》中对学生教学方法的引导,通过小组检查读,教师指导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特别是对重点段落的齐读,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复眼。后两篇课文的教学,采取小组合作解决和个人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的方式,加强了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

不足之处,《“偷看大王”》的教学指导略显过细,特别是对学生的感情朗读的指导,好在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后两课的教学没有再出现这种现象。

在本单元剩余的几课教学,我采取了由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的好词来替代教师指定的词语,先是个人划出,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提高了学生对妙词佳句的鉴赏能力,效果不错。

花的学校读后感 篇8

《花的学校》选自《新月集》,《新月集》是泰戈尔一部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也是他众多散文诗的第一本。诗集出版的1886年,正是他春风得意时。又值他的第一个女儿出生。新的生命和不断取得成功的事业带给年青的诗人阳光般的心情,这本诗集也为泰戈尔赢得了“儿童诗人”的称誉。《花的学校》以孩子天真的口吻向妈妈描述自己童心感受的自然和学校。读着诗,似乎看见在十八世纪末,一位年青的父亲,在雨后的绿地上,听着孩子欢快的声音,一脸慈祥。整首诗洋溢着向往自然的热烈,折射着美妙童心的幻想和憧憬,同时也流露出浓浓的母爱亲情。诗句在灵动童心的引领下,把我们带进神秘恍惚的仙境,让人浮想联翩。

《倾听自然》

大自然是所有生命的家园(包括我们人类),它因为拥有了多彩的生命而美丽,一草一木,一花一草,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你听:“绿叶在狂风里飒飒地响,雷云拍着大手”,“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你看:“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冲了出来。”诗人用孩子的口吻、拟人化的手法将世界描绘: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乌云犹如慈祥的长者,拍着大手,是在为花孩子们在风雨中的舞蹈和歌唱喝彩鼓掌吗?或是对花孩子们轻轻的召唤?于是,它们再也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花孩子们便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冲了出来。”破土而出的欣喜跃然纸上。面对如此可爱的小精灵,诗人又怎么忍心把他们关在地下的学校里,“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冲了出来”的花儿们可以在雨后的清新里,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欢快舞蹈。蓝天、云朵、绿树、红花,大自然的一切像灵动的画卷一样美好;雷声、风声、笛声、笑声,大自然又宛如跳跃的变奏曲一样美妙。

《触摸童心》

诗里的孩子是如此好奇、富于幻想,如此可爱迷人,诗人借用孩子天真的双眼,用丰富的联想告诉每个人:这就是孩子心底纯净的世界。它从更高的层次上表现了孩子们阳光般的童心。“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这是怎样大胆的想象啊,花儿也有学校!花儿也有可爱的小伙伴!这个充满幻想的孩子在我的面前越来越清晰起来:他仰着头,望着母亲,小脸蛋因兴奋而涨得通红通红,渴望着母亲轻轻颔许。“他们的家在天上,在星星住的地方”孩子想象的翅膀又从地面飞向遥远的天际。花儿的家在天上,在星星住的地方。那里,花儿和星星可以捉迷藏,可以和着音乐翩翩起舞……多么引人遐想,多么令人向往。幻想之余,诗人站在孩子的心底,写出真实的童心:“它们关了门在做功课,如果它们想在散学前出来游戏,它们的老师是要罚它们站壁角的。”花儿就是“我”,“我”就是花儿,世界的本真就蕴藏在这幼稚甚至在成年人看来显得有些可笑的话语中。诗人是否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所有爱孩子的人们:给孩子的童年少一些禁锢,多一些自由和欢笑。或者也告诉所有的教育者:孩子的童年应该在游戏里,他们不喜欢“关了门在做功课”,不喜欢“罚他们站墙角”,他们“想在散学前出来游戏”想“放假”。泰戈尔此时俨然是孩子质朴心声的代言人,这声音来自孩子心灵的深处,带着对儿童深深的热爱和浓浓的呵护。试问:如果不曾把孩子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载入父亲的柔肠,如果不曾入情入心地捕捉孩童心里灵动的火花,又怎能恰到好处地勾勒出这一颗无邪纯真的童心?

《感受母爱》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你可知道,妈妈,它们的家是在天上。”在孩子的眼里,母亲永远都是自己最忠实的听众,她不会因孩子的幼稚甚至有些荒唐的念头而讥笑他,不会因为孩子离奇的想象而斥责他。她始终微笑着,用温暖宽广的胸怀,拥抱着孩子稚嫩而美丽的世界。“我自然能够猜得出它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它们也有它们的妈妈,就像我有自己的妈妈一样。”在孩子的心中,花孩子的家也许就在遥远的星空,在无边的宇宙,广袤的大自然便是它们最最亲爱的妈妈,就像自己的妈妈,孩子走得再远,母亲依然在家里守望着,期待着……这条长长的亲情线从头至尾贯穿其中,让我们感受到“我”和母亲的真挚情感,“我”的形象也因此更惹人疼爱。

童眼看自然,童心想世界。诗人用儿童的逻辑,通俗的语言,欢快的格调,描绘出孩子的奇思妙想。一遍,两遍……与其说是在读诗,不如说是在认真地倾听着孩子们说不完的童言稚语,是在倾听大自然美丽神奇的交响奏鸣,是在倾听母亲深情的甜蜜呼唤。

花的学校读后感 篇9

《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用拟人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近感。对《花的学校》一文,我是非常喜爱的`,我反复认真地读了这首诗,根据课后要求,我也背了这首诗,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每背一遍都会想到孩子们在背诵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什么地方要给予帮助。

站在孩子的角度读,也站在老师的角度读,在这样的阅读中,我被作者感动着,也被自己感动着。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所以课堂上,当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听我认真地范读完后,孩子们好似刚从睡梦中醒来,一个个打着哈欠,伸着懒腰,那舒服劲,让人看着都羡慕。

在课堂上,作者与我,我与孩子们都成了花园中的一份子,孩子们仿佛走进了文本,随着作者的语言狂欢,嬉闹,生长。我想,这应该是我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踏踏实实地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展望未来,为孩子的生命奠基的。

花的学校读后感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会写“落、荒”等13个字,正确读写“阵雨、荒野”等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赋予童真童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倾听录音,走进文本

1.同大家一起走进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诗人、哲学家,并获得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花的学校》。

2.请同学们尝试跟着音频里的老师一起轻声朗读。

3.好诗不厌百回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吸引你的词句画上横线,再多读几次,记得按下暂停键!

(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吸引你的词句画上横线,再多读几遍,有问题可以随时与老师交流。)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先来看看你们的字词是否通过课前预习和练读文章掌握了呢?

出示五个会认字的.词语:荒野、吹笛、罚站、放假、衣裳

生:我想来读一读:荒野、吹笛、罚站、放假、衣裳

我还想告诉大家:这里面“假”(jià)是多音字,还读真假的(jiá)“衣裳”是轻声音,读音为(shang)

2.尝试读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词:

生:落下、荒野、吹笛、跳舞、狂欢、罚站、假期、互相、所以、能够、猜想、扬起、双臂

3.一同来看看其中比较复杂的字——“舞”,这是舞字的字理演变过程(展示课件):

甲骨文:一个人两手舞动花枝,后来加双足,强调双足配合双手,和着乐曲,有节奏地踢踏跳跃。

书写指导:四竖要均匀,第二个长横要舒展。(播放书写指导)

4.再来认识一个难写的字:罚

这个字,我们也可以仿照刚刚的“舞”字,通过探究字理来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上面的四:就像一张网,表示逮捕,抓住;言字旁:表示审讯;利刀旁:表示用刑惩治处罚。这个字在书写时注意:上方的“四”要变形呈扁平状,上下结构而不是左右结构(播放书写指导)我们按下暂停键,在写字本上练写两遍。

三、再读课文,想象画面

1.轻轻闭上眼睛,再来用心聆听,仿佛眼前看到了什么?(音频朗读示范1:54)

生:我看到了雷云、花草、雨水、树枝和绿叶。

生:我看到了阵雨落下时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生:我看到了花朵们也好像我们一样,有学校上学,认真做功课,如果来了红暴,还可以放假休息!

生:老师我还想说:我好像还看到她们穿着各色的衣裳,在雨中奔跑、追逐。

生:我还看到这些花孩子们急急忙忙往家赶,对着妈妈扬起双臂,似乎要抱一抱!

四、布置作业,巩固方法

1.在写字本上认真完成会写生字的书写,一个字一行,并组一个词语;

2.一边读文一边想象画面,可以用笔描画下来或用文字记录下来!

花的学校读后感 篇11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选自泰戈尔《新月集》里的一首儿童散文诗。诗人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花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全诗充满了童真童趣,充满了丰富奇妙的想象。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文边想象,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生动。通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深入感受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

二、教学目标

1.“落、荒”等13个生字,正确认读“荒、笛”等5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2.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每天在学校中学习生活,享受着学校生活的快乐。花们也和你们一样有

自己的学校,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学校”,去体验他们的学习生活。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课件出示作者的图片及简要资料,教师介绍作者。

泰戈尔,印度诗人、哲学家。他出版过《飞鸟集》《园丁集》等五十多部诗集,曾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提出疑问。

3.自学本课的生字,读准生字读音,口头给生字组词。

4.检查生字学习的情况。

(1)课件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读。

荒(hung)野口笛(dí)罚(fá)站放假(jià)衣裳(shng)

教师相机点拨:

“假”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jià”,“裳”在“衣裳”中读轻声。

(2)去拼音读一读。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这些生字的。

预设:

生1:“荒、笛”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的。

生2:我家附近有一家店铺,名字是“霓裳”,所以我就记住“裳”的字形了。

(4)多音字练习。课件出示:选一选。假:jijià 真假()暑假() 假()发假()日

(5)理解“荒野”和“口笛”。出示“荒野”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情景。出示实物口笛,向学生介绍。会吹口笛的同学为大家吹一吹。

(三)再读质疑,感知大意

1.再一次默读课文,看看自己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2.汇报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梳理。预设:花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花们的妈妈是谁?花们的老师是谁?……

3.指名读文,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交流解疑。

(1)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在小组交流中有不明白或有疑问的问题,准备在全班进行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解决部分问题。

5.整体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出示填空,引导学生说一说。

诗人以孩子的视角,想象到了:当______在天上轰响,__________落下的时候,__________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他们在______的学校里上学。雨一来,他们便______。他们的家在______。(横线上的内容依次是雷云、六月的阵雨、一群一群的花、地下、放假了、天上。)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观察示范,学写生字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轮读。

落 荒 笛 舞 狂 罚 假 互 所 够 猜 扬 臂

2.学生独立观察,了解生字的书写要领。

3.请同学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在书写这些生字时需要注意什么,教师相机点拨。

落: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要注意各部件的穿插与避让。

荒:不要在“亡”上多写一个点。

笛:下边是“由”,不是“田”。

舞:一共14笔,课件展示笔顺,指名反复书空。

4.教师示范“舞”“扬”“臂”。

5.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五)品味语言,想象画面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1)教师范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

引导学生抓住“雷云在天上轰响”来想象画面。播放雷电交作的图片和声音,直观感受“雷云在天上轰响”。“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读到这一句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体会呢?

小结: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东风以人的特点。东风可以“走过荒野”,可以“吹着口笛”。这种写法多么形象生动啊!

(2)指导朗读,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3)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第1自然段时,运用了“抓重点词语,边读文边想象”的读书方法。我们抓住这些重点词语来想象,就能和作者心意相通,仿佛看到了作者眼中的栩栩如生的画面。

2.学生运用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2、6自然段。

(1)过渡:下面我们运用这种读书方法来学习第2、6自然段的内容。请同学们放声读这两个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可以用笔画一画能让你看到画面或听到声音的重点词语。

(2)学生汇报第2自然段的学习成果。课件出示: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群一群”想象花很多,抓住“跳舞”“狂欢”来想象花随风摆动、特别开心的情景。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

(3)学生汇报第6自然段的学习成果。

课件出示: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指名汇报。预设1:“簌簌地响”仿佛让我们听到了树叶扇动的美妙声音,似乎是一曲美妙的音乐。

预设2:“互相碰触”让我们想象到树枝在林中互相碰撞着,似乎在欢呼、在摇摆;“拍着大手”仿佛让我们看到黑云在翻滚,仿佛听到了那隆隆的雷声,像是雷云在为花们鼓掌。

预设3:通过“冲”这个字,我仿佛看到了花很快地出来,像孩子一样着急出来。过渡:同学们,你们看到的花好看吗?

(引导学生抓住“紫的`”“黄的”“白的”这几个词,看到花的五颜六色,非常鲜艳。)

指导朗读。下面请同学们用朗读的方式把这么美的画面展现出来。尤其是描写颜色的三个词,在读的时候要读得生动,语调要有高低变化。

3.配乐朗读第1、2、6自然段。

(六)激发想象,体会童真

1.自由读第3~7自然段,找一找文中的孩子都产生了哪些想象,哪些想象比较有趣。

2.学生汇报自己感兴趣的想象内容。

预设:

(1)文中的孩子想象了地下有花的学校,那些跑出来的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的学生。

(2)他们也要做功课;他们要是放学以前出来玩,是要被老师罚站墙角的;他们也会放假,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3)想象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3.同学们,读着这些想象内容,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4.小结:多么奇妙的想象啊!想象时要大胆独特,想象时要联系生活。插上想象的翅膀,一定会让我们体会到更有趣的事情。

5.指导朗读,感受想象的奇妙。

(七)想象练笔,拓展阅读

1.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想象花们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想一想,先说什么,再说什么,然后用几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2.小练笔:“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例如: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清风一吹,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蝴蝶一来,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4.推荐阅读《金色花》和《同情》。

花的学校读后感 篇12

对《花的学校》一文,我是非常喜爱的,我反复认真地读了这首诗,根据课后要求,我也背了这首诗,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每背一遍都会想到孩子们在背诵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什么地方要给予帮助。

站在孩子的角度读,也站在老师的角度读,在这样的阅读中,我被作者感动着,也被自己感动着。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所以课堂上,当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听我认真地范读完后,孩子们好似刚从睡梦中醒来,一个个打着哈欠,伸着懒腰,那舒服劲,让人看着都羡慕。

在课堂上,作者与我,我与孩子们都成了花园中的一份子,孩子们仿佛走进了文本,随着作者的'语言狂欢,嬉闹,生长。我想,这应该是我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踏踏实实地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展望未来,为孩子的生命奠基的。

花的学校读后感 篇13

《花的学校》出自泰戈尔的《新月集》,是泰戈尔一部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诗里着力描绘的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儿童,诗人致力讴歌的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东西童真。他以天才之笔塑造了一批神形兼备、熠熠闪光的天使般的儿童艺术形象,描绘了孩子对自由的渴望,这是诗人对世界儿童文学的一大奉献!

我好喜欢这篇文章。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你可知道,妈妈,它们的家是在天上。”在孩子的眼里,母亲永远都是自己最忠实的听众,她不会因孩子的幼稚甚至有些荒唐的念头而讥笑他,不会因为孩子离奇的想象而斥责他。她始终微笑着,用温暖宽广的胸怀,拥抱着孩子稚嫩而美丽的世界。“我自然能够猜得出它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它们也有它们的妈妈,就像我有自己的妈妈一样。”在孩子的心中,花孩子的家也许就在遥远的星空,在无边的宇宙,广袤的大自然便是它们最最亲爱的妈妈,就像自己的妈妈,孩子走得再远,母亲依然在家里守望着,期待着……这条长长的亲情线从头至尾贯穿其中,让我们感受到“我”和母亲的真挚情感,“我”的形象也因此更惹人疼爱。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所以课堂上,当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随着作者的语言嬉闹,生长。这应该是我们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

本文来源:http://www.xxy333.com/x/36828.html